未来的珠江黄金岸线,不盖密集高楼,珠江美景不再遮遮掩掩。昨天,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珠江黄金岸线”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
按实施计划,珠江黄金岸线建设时间为2012-2020年,目标是“一年建设有序开展、三年初显成果、五年提升达到国际一流、十年引领示范地区发展”。近期将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沿岸污染企业搬迁等多项重点工作。
■王云涛制图
建设珠江沿岸纵深100-500米范围
“珠江黄金岸线”建设范围是指从白鹅潭起至南海神庙的珠江前航道沿岸地区(水道长约58公里,岸线共长约122公里,沿岸纵深100-500米范围)。黄金岸线以广州大桥为界,分为东部重点打造区、西部提升完善区。
“珠江黄金岸线”的建设主要包含规划、土地利用、产业转型升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港口产业转型升级、珠江水文化挖掘和利用等“六大任务”,细分为45项工作任务。
此外,重点打造建筑环境、码头升级改造、珠江文化复兴、堤防及水环境治理、公共休闲空间及绿化景观等“六大”环境惠民亮点工程,细分为52项工作任务。据不完全统计,上述亮点项目中,明确的投资总额已超过230亿元。
江边建筑首层尽量架空
“珠江两岸会不会耸起座座高楼,遮盖珠江景观?”昨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就珠江景观问题等问题,广州市建委总经济师赖慧芳回答记者时表示,保证江边不会盖一排密集的高楼,让居民有足够的公共活动空间来观赏珠江美景。
赖慧芳表示,市规划部门已经编制了白鹅潭地区、珠江新城、海珠生态城、员村金融城等规划,滨海新城的规划也正在做。与此同时,规划部门还就重点地区的景观设计进行审查,保证江边不会盖一排密集的高楼。楼宇的整体布局是从主要江边往纵深逐步升高、展开,形成有层次、有韵律又有高低交错、疏密相间的景象。江边建筑首层尽量架空,保证居民有足够的公共活动空间来观赏珠江美景。
正加快推进沿岸企业搬迁
珠江沿岸地区工业厂房的拆迁和搬迁情况如何呢?赖慧芳介绍,去年,市经贸委组织对珠江沿岸地区的企业进行了摸查,核实珠江沿岸地区分布有规模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共39家,沿岸港口物流企业大部分分布在黄埔区,共有12家。为推动沿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企业搬迁,市发改委正在加快推进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工作,加快沿岸企业转型升级。同时会同环保局等有关部门正在制定沿岸污染企业搬迁的激励政策和安置办法,以及关闭企业的补偿办法;制定沿岸污染企业搬迁标准和实施计划,动员市属企业带头做好搬迁计划;采取整体搬迁、异地建厂、升级改造等多种方式,加快低端产业转移,为现代产业发展腾出空间。
广州大桥2米开外要建新桥
将从双向6车道拓宽至双向10车道,开工日期未定对周边噪音增加3分贝以上的建筑加装隔声窗
新快报讯 广州大桥将在规划预留位置拓宽至双向10车道,如果噪音增大3分贝以上的建筑加装隔声窗。昨日,广州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州大桥拓宽工程的开工日期尚未明确,待环评等相关手续完备后再确定。
新旧两座桥相隔两米
广州大桥现宽24米,双向6车道,两侧各设宽1.75米的人行道。亚运会前后,大桥南、北的地面道路已扩建为双向10车道(部分路段14车道),而大桥目前仍为双向六车道,已成为广州大道上最主要的交通瓶颈。
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州大桥拓宽至双向10车道,与现有的桥南、桥北道路相匹配,不仅有利于缓解这一交通瓶颈,使这条贯穿广州市南北的交通大动脉畅通起来,而且随着大桥通行能力的增加,还可以大大减轻广州大道隧道和中山一立交的交通压力。扩建后的广州大桥双向10车道,两侧各设4米宽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能够大大地改善市区中东部、南部地区的交通现状。
将听取周边小区业主意见
广州大桥拓宽后,如何治理噪音污染?该负责人表示,工程将同步落实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如为噪音增大3分贝以上的建筑加装隔声窗,将人行道移至绿化中,还将加大绿化面积,增大道路与建筑物的距离。此外,大桥扩宽后道路变得顺畅,汽车怠速造成的尾气将大大减少,该区域的空气质量将得到改善。
据了解,距离最近的米兰苑小区位于广州大桥引道东侧,与大桥相距超过90米。目前,该小区与路边最近距离为50米。据监测白天噪音超标3.8分贝,夜间超标12.4分贝。大桥扩宽后预测增加昼间2.3~5.6分贝,夜间1.7~4.9分贝的噪声,最大增值约5.6分贝。
目前,环评单位已向项目周边小区业主派发了大量的调查问卷,并欢迎广大市民自行复印表格,收集到的均为有效的环评数据。建设单位还会在“琴海居”、“米兰苑”等小区召开业主座谈会,面对面进行沟通,直接听取业主意见。
如何做好施工期间的交通疏解?新、旧两座广州大桥相隔2米。施工期间,新桥建设期间将维持旧桥通行;新桥建成后再改造旧桥。项目动工前,建设单位将认真组织交通疏解方案的论证评审,系统地研究解决交通疏导难题。
来源:金羊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