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后三年,广东投入1.41万亿元建设460个重大项目羊城晚报讯记者黄宙辉报道:今天上午,广东省加快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会议在广州举行。根据省政府7日印发的《加快推进全省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方案2013—2015年》以下简称《方案》,未来三年,广东将大手笔投入1.41万亿元建460个重大项目;
到2015年,珠三角9市的市民都能坐上城轨列车出行。
未来三年建成投产294个项目
广东正迎来基础设施建设大发展时期。“十二五”时期,全省共安排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07个,总投资约3.51万亿元,计划完成投资约1.97万亿元。在“十二五”前两年,重点推进公路、铁路、机场等八方面项目建设,完成投资5640亿元,为“十二五”时期计划投资的28.6%。建成投产广州至河源高速公路、广珠铁路等147个项目,新开工建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扩建、广州地铁六号线二期等110个项目。
《方案》提出,“十二五”后三年,将加快推进以粤东西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为重点的重要基础设施八大工程、21大项共460个项目建设,总投资约2.95万亿元,后三年完成投资约1.41万亿元。其中,续建202个项目,后三年投资8000亿元;新开工258个项目,后三年投资6100亿元;计划建成投产294个项目。
18个地级市将通高快速铁路
到2015年,广东居民出行将变得更方便。《方案》提出,到2015年,交通运输通道主骨架基本形成。实现国家高速公路网广东跨境段贯通,全面完成县县通高速公路任务,出省通道和粤东西北地区连接珠三角通道进一步畅通,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6800公里2017年底达到8000公里。全省18个地级以上市通达高快速铁路,全面建成沿海五大枢纽港的铁路集疏运体系,铁路通车总里程达4100公里左右。城际轨道交通网覆盖珠江三角洲9个地级以上市,通车里程达386公里。枢纽机场和支线机场协作发展的民用机场布局基本形成,年旅客吞吐能力约1亿人次。港口公共服务水平和岸线资源的使用效率明显提升,港口货物年通过能力超过13亿吨。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基本建成,内河三级以上航道通航里程达1300公里。
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也将显著增强。全省城市轨道交通地铁通车里程达474公里;全省城市供水能力达到4000万吨/日;完成城中村改造面积3000万平方米;建成总长8770公里的省立绿道。
城镇生活污水85%以上被处理
随着一大批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产,广东的能源供应、水利以及环境等都将得到进一步保障和改变。到2015年,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西电东送和省内电力装机容量14400万千瓦;全省天然气输送管道里程达3300公里,供应能力430亿立方米/年;成品油管道输送里程达2900公里。
后年,城乡水利保障体系将基本建成。防洪潮标准地级以上城市基本达到100年一遇,县级城市基本达到50年一遇,中心镇达到20年一遇,县级以上城市、珠三角中心镇和重点易涝区除涝能力基本达标;解决91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环境保护水平也将明显提升。2015年,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66座,污水收集管网1.04万公里。全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500万吨/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87座。全省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到8.1万吨/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以上。
未来三年将要建设的重大项目部分
一、高速公路项目:
共69个,建设里程达5464公里,到2015年建成18个项目,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316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
二、铁路建设工程:
国铁干线项目共16个,建设里程达2075公里,到2015年底建成投产8个项目,新增铁路通车里程1019公里;城际轨道项目共17个,建设里程达777公里,到2015年底建成投产6个项目,新增城际轨道交通通车里程221公里;疏港铁路项目共5个,建设里程达471公里,到2015年底建成投产湛江东海岛铁路,新增铁路通车里程57公里。
三、机场建设工程:
续建广州白云机场扩建工程、深圳机场扩建工程2个项目,到2015年底建成投产深圳机场扩建工程;2016年建成投产广州白云机场扩建工程;新开工建设惠州机场军民合用改扩建、韶关机场军民合用改造、佛山军民合用机场改扩建工程等3个项目,到2015年底完成惠州机场军民合用改扩建,开展湛江机场迁建前期工作。
四、城市建设工程:
城市地铁项目共22个,其中续建项目8个,新开工项目14个,到2015年底建成投产3个项目,新增城市轨道交通79.6公里;城中村改造项目共100个,其中续建项目57个,新开工项目43个,到2015年底将全部建成城中村改造工程,改造面积3000万平方米;绿道建设方面,到2015年,全省建成总长8770公里含珠三角地区已建成2372公里、功能形式多样的省立绿道,实现46处城际交界面含珠三角地区已建成18处城际交界面互联互通。
来源:羊城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