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广州市重大城建项目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公咨委”举行成立之后的第一次全体大会。经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最终范绍佳、刘惠萍、王则楚、曹志伟当选为主任、副主任和新闻发言人。广州市建委负责人透露,公咨委正式运作后第一个项目将是“广州大桥拓宽”工程。
8位委员“毛遂自荐”
竞选今年三月,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州市重大民生决策公众意见征询委员会制度试行》,要求今后政府重大民生决策,均应以公众意见征询委员会的形式,吸纳市民公众代表,包括有利益关系的市民或团体代表参与对拟议决策事项的讨论,其讨论意见作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
按广州市政府统一部署,市建委开始牵头组建一个由市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利益相关方代表等各方面人士参加的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4月23日,“公咨委”市民代表和专家学者公开摇珠抽取仪式举行。王湛、安关峰等14人分别当选专家学者界别正式委员和候补委员。另有20名市民分别当选为市民代表界别正式委员和候补委员。
委员产生一个多月后,“公咨委”昨日举行了第一次全体大会。此次会议改变以往先推举后选举的形式,以自由民主的形式展开。首先由有意参选的委员作自我介绍,先后有8位委员进行“毛遂自荐”,现场气氛踊跃。
名单将上报市政府
市民代表、自由职业人彭忠红在“竞选宣言”中表示:“相信以我跨东西方文化的工作背景、实际社会事务的实践、个人沟通协调的能力和智慧、追求和谐的务实工作作风,一定能为政府、为广州市民服务好,请您把您信任的一票投给我。”记者留意到,其实早在彭忠红到达会议现场时,就开始忙着向其他委员派发自己的“竞选宣言”。
市政协委员、广州新城市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志伟则表示,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仔,他热爱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未来的日子里,他愿意竭尽全力与在座的全体委员认真履职,提高广州重大城建项目科学性、民主性和准确性。并充分发挥个人专长和利用个人资源做好服务。
在参选委员作完自我介绍后,经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最终由范绍佳任委员会主任,刘惠萍、王则楚任委员会副主任,曹志伟任新闻发言人。据市建委有关负责人透露,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名单揭晓后,将上报给市政府。他还透露,公咨委正式运作后第一个要征询公众意见的项目将是“广州大桥拓宽”工程。
“公咨委”章程仍在讨论中
未来“公咨委”将承担什么职能,如何开展工作呢?广州市建委负责人介绍,按照初步的设想,“公咨委”主要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现场调研、现场监督等形式沟通信息、征集民意、解释项目方案、研讨方案、提供决策依据,监督项目进展情况。为项目实施充分调研、全面论证,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意见,提高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作为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沟通桥梁,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转达信息,收集民意,广纳民智,为规划、建设提供参考意见;为项目规划建设、环评工作提供参考意见和依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监督作用;协助政府部门做好相关政策、项目决策的解释工作,加强双向、多向沟通,疏导民意;受政府委托或经政府同意,向媒体和社会通报、说明相关情况。但具体如何开展将由“公咨委”成立后的正式章程决定。
会上,在新当选的委员会主任范绍佳的主持下,委员们还就《广州市重大城建项目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章程代拟稿》、未来5名利益相关方代表的产生方式等问题展开讨论。
广州市重大城建项目公咨委选举结果
主任:范绍佳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副主任:刘惠萍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沁森律师事务所律师
王则楚广东省政府参事
新闻发言人:曹志伟市政协委员、广州新城市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范绍佳:“公咨委”类似于“陪审团”
作为环保专家,我参与了多个项目的环评工作,本身对环保和城建领域还是有所了解的。广州的城市建设近几年发展很快,我感受很深。从专业角度来讲,很多城建项目都是和环保、公众有关,我认为这个公咨委的主要职能,就是要将政府职能和市民沟通好,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相当于法律中“陪审团”的作用。能当选为“公咨委”主任我觉得非常荣幸,等市政府正式确定通过本次选举的结果后,我将详谈自己履职的思路。
王则楚:“公咨委”不是决策机构
作为主动报名、摇珠产生的市民代表,我能当选“公咨委”副主任确实觉得很高兴。我本来在北京打算不来参加会议了,但我家人非常支持我做这件事情,我就专程坐飞机赶了回来。
我认为,公咨委应该起到的是咨询和监督的作用,而不是决策机构。公咨委提供的应该是就某一项目的咨询意见,或者是对某个项目的监督意见,最终决策还是应该由人大、政府等权力机构来执行。具体运作上,我认为公咨委应该是在重大城市建设项目要建的时候,根据提出方的要求,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听取各方面的声音,然后将了解到的意见撰写报告,反馈给政府决策部门。假如说公众大部分人不同意,公咨委也是大部分不同意,我们如实地将意见反馈给市政府。但最终建不建,还是由市政府来决定。
来源:南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