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居的地方,就有佛山产的家电;有建筑的地方,就有佛山产的建筑材料。”这一看似夸张的说法,或可准确勾勒出佛山“制造业城市”这一鲜明特征。但这三十多年来,作为珠三角制造业最典型的代表,佛山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也比别的兄弟城市先一步遇到发展瓶颈。 土地告急、环境透支、人力成本上升……佛山该如何应对,找到新的增长空间?产业如何转型升级,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找到这道难题的答案,对于佛山,对于广东都意义深远。
7月29日,佛山市委书记李贻伟接受了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羊城晚报社社长刘红兵和总编辑刘海陵带队的报道组专访,畅谈佛山的发展战略和转型升级。
谈转型升级
顶住阵痛,
佛山仍是最大陶瓷市场
羊城晚报:今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到佛山调研时强调,要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而事实上,佛山从2007年就已先行开展转型升级,并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对比广东其他地区,佛山产业转型有何特点?
李贻伟:佛山的转型升级在2007年真正开始。当时,有媒体要报道佛山大沥废旧塑料黑窝点,这些黑窝点靠焚烧废铜废铝电缆获得铜和铝,却造成了很大的污染,经营者是赚到了钱,但社会却付出了成本,周围很多居民都得了病。我们处理时,发现周围还有很多旧的纱布市场、服装市场,也存在污染现象。
综合考虑后,我们从制造业入手,进行产业转型升级。这当中遇到很多挫折,包括后来的金融危机,以及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产业升级不是容易事,就像拔萝卜一样,拔出萝卜带出泥。不过,佛山还是决心去做,否则土地没有指标,环境没有容量,大家的意见会更大、更多。我们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去转型升级。就像陶瓷行业,当时也经历了转型阵痛,一些企业甚至指责佛山“过河拆桥”,要把历史悠久的陶瓷行业丢掉。
现在回过头来看,现在佛山仍然是全国最大的陶瓷市场。而一些陶瓷企业转移到清远、江西、河北、四川的工业园区,其原料成本、运输成本反倒是降下来了。
应该说,我们不是淘汰了企业,而是淘汰了污染。
羊城晚报:我们看到佛山在向外转移陶瓷企业的时候,却把这些企业的总部留在了佛山,发展总部经济。
李贻伟:把企业转移出去的同时,佛山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危机:空心化。企业走了之后,佛山怎么办?我们就回过头来研究,要把什么东西留在佛山。
后来政府鼓励企业把展示中心、研发中心、结算留在佛山,把企业的样品发布会、新产品推销会都在佛山做,因为佛山的信息聚集量非常大。这样下来,陶瓷行业产值并没有降下去,反而上升了,税收也多了,污染也少了。最近还有四五个企业都在建设总部大楼。
经过六七年的时间,我们感觉佛山已经从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中走出来了,现在的佛山环境也好了,更有信心了。
今年佛山固定资产投资估计达1200亿元,其中,有700亿元由制造业产生,后劲很大。装备制造业仍然是佛山第一大行业,产值达5000亿元左右。劳动力红利过去之后,就靠技术红利,靠设备。
“打好”酱油,
传统产业市场无限
羊城晚报:现在的转型升级,是否意味着把原来赚来了第一桶金,但属于劳动密集型、有污染的传统产业赶走,发展新兴产业?
李贻伟:胡春华书记5月来佛山看了两天,就看传统产业,因为这些是最有生气的。他当时去参观了海天酱油的制作工艺长廊、生产线、立体仓库、实验室等,全自动化的生产流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目前海天酱油产值已上百亿元,到2017年将达200亿元的规模。
羊城晚报:上世纪90年代末,有一年全国电影行业产值是26亿元,当时海天酱油的产业也是26亿,就有人笑说:“全国电影工作者辛苦干了一年,就相当于佛山一家酱油厂。”所以传统行业不是简单地一转了之,或者是把它连根拔掉?
李贻伟:传统产业一定是最有生命力的产业。佛山的传统产业如服装、家具、调味料等,都是普通百姓生活的必需品,无论是经济发展的高潮还是低潮,老百姓都会用到,因此市场生命力很强,佛山在发展高新产业的同时,不会丢弃传统产业。
像南海区西樵镇素以纺织闻名,现在其产品走中高端路线,一件衬衫可卖到1000多元;还有“中国女鞋第一股”佛山星期六鞋业,上市后,企业不仅得到了充足的资金,更主要的是企业的品牌得到了提升,产值达七八千万元。
只要创造出技术含量、附加值更高的产品,传统产业这个市场是无限的。
谈政府角色
做好本分,不让企业带着镣铐跳舞
羊城晚报:那么政府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应担任什么角色?
李贻伟:在转型升级中,是发展传统产业,还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是由政府选择的,政府怎样选择都错,你不去做,让市场和企业自动去做,你怎么都对,企业永远比政府更了解市场,政府只需做好服务即可。我们不要告诉他们,这个产业是先进的,这个产业是落后的。
在企业发展中,政府不应干预太多,毕竟政府不懂的东西多。只要他们能有市场,就不要求转到国内,除非国际市场真的不行,政府可以适当引导它们转到国内。
政府要做单一企业做不到的事情。我们要建产业链,需要建链、补链、强链。比如中科院有很多好的技术,把它的技术引进来,无形中就等于补了产业链,但是单一企业可能联系不上中科院,这时政府就可以帮忙联系。
另外,政府最重要是提供一个明晰的法治环境,以及宽松、高效的环境,而不要给企业增加不必要的、额外的成本,不要让企业戴着镣铐在市场上跳舞。
谈法制建设
不能过分地运用权力,但执法要严
羊城晚报:你刚才提到,佛山转型升级,政府最重要是提供一个明晰的法治环境?
李贻伟:我们长期的定位是有限的政府,有效的政府。所以,要不断地研究政府的有效性,就像在跳舞,他进一步,你退一步;他退一步,你进一步,两者不能一起行步,否则会踩脚,这就很考究政府的行政艺术,尤其是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
政府要抱着虚心开放的态度,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过分地运用权力,不要干预群众或企业的生活以及工作正常有效的运作。但是,政府执法要严,软弱的政府是不行的。大家要守法,政府也要守法。
在社会越来越多元化的当下,我们要进行城市化改造,城市要更文明、更漂亮,天要蓝水要清,我们的教育也要发展得更好,但我们更需要一个好的法治环境。佛山已经被确定为全国审判长负责制改革试点,目前改革方案已经基本定下来,准备启动,预计年内会全面推开。
法治化就是让政府走出来。佛山一直坚持、支持改革,就是希望把权力释放出来,不再受领导个人影响,而是要形成一个体系。
谈协调发展
集约发展,三水高明不会村村冒烟
羊城晚报:和广东地区一样,佛山也是一个不平衡的区域,禅城、顺德、南海发展形势很好,但是三水、高明就相对较慢一些。佛山如何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难题?
李贻伟:区域发展,交通先行。
三水更靠近广佛肇主轴,靠近南海区,且没有跨过大江大桥,交通不存在太大的问题。
至于高明,要跨过整个西江。为了打通高明的交通,佛山目前正在建设包括龙湾大桥、广明高速在内的四条路;将来还要在高明西部再建一条。交通打通之后,高明的土地空间才能利用,否则即便差半个小时,企业员工也不愿意去。
交通做通之后,再做园区,再做城市化,把产业和人转移过去。这是尊重规律,顺势而为,不是逆势。
三水、高明要发展园区、保护生态、建设新城,走集约式发展路子,不可能再像南海那样村村冒烟;同时,两区也不可能每个镇都走城镇化道路,或者像顺德、南海那样搞专业镇,因为现在一个镇要做到像容桂、狮山这样,总量达三四百亿元已经是不可能了。三水、高明要分片区发展,建一个新城、一个副中心,企业都进园区,其他地区保护起来,搞农业,这样比起顺德、南海,就更科学一点。
另外,产业的转移梯度是很有规律的,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我们慢慢发现转型升级的规律是先抑制一个地区,优先发展另一个地区,就像家里一样,老大先出来,再到老二,再到老三。佛山做成熟一个区再做另一个区,要不然匆忙做了,招一些价值很低的企业进去,将来反而亏了。
一个地区的发展就像树木的生长,一棵树在那里孤零零地哪能长得起来,抵抗不住台风,高了就折掉了,所以要有一片森林能够挡风。
谈幸福感
建好城市,人才会一个个“嫁过来”
羊城晚报:在转型升级中,政府怎样提高百姓的幸福感?
李贻伟:这就需要政府在做决策时,向社会放开,让公众多参与进来,这样执行就相对容易。而不是你整天在办公室想了半天,做起来这个反对那个反对,最后逼得你要靠行政命令去推。你必须尊重公众,不要以为你坐在决策的位置上就比别人高。
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就需要政府走得更慢一些,更稳,更加从容,更加主动。做决策,以后会越来越难,因为各方利益将更加复杂,所以需要集思广益,减少漏洞。有时候,你急不来。要把产业转型,把城市做出来味道,非慢不可。
佛山的文化积淀很厚,包容性很强,外来人口能慢慢融入,很多人来了都喜欢,就留在这里。今后,我们的城市设计,都要尽可能地人性化。
佛山城市做得好,人才会一个接一个来,就像嫁闺女一样,一个嫁过去,发现风气很好,其他人也会过来。
来源:羊城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