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四大重点文化项目工程开工 2015年陆续建成


时间:2013-08-30





  八月,广州市四个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广州报业文化中心、粤剧艺术博物馆、南粤先贤馆一期和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新馆二期工程。记者连日采访,了解到上述项目的亮点和最新建设进度。从2015年初开始,这4个分别位于海珠、荔湾、越秀和番禺区的项目将陆续建成投入使用,届时将极大丰富广州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广州的城市竞争力,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注入新活力。

  广州报业文化中心

 打造国际领先全媒体发展平台

  项目地处琶洲会展总部功能区的西北滨水地带,净用地面积5037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9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19亿元。预计整体项目于2015年年底全面完工,2016年年初投入使用。

  国际领先的全媒体发展平台,彰显岭南特色的文化新地标——广州报业文化中心是广州市重点项目,地处琶洲会展总部功能区的西北滨水地带,北倚珠江,东邻珠江啤酒博览园,与广州塔、广交会展馆比邻而居,通过猎德大桥与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紧密联结。净用地面积5037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9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19亿元人民币(含土地成本)。

 项目主要包括广州日报社业务用房、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业务用房、报业博物馆、媒介创意企业以及文化休闲、展示、餐饮等配套设施,属于大型综合性文化办公建筑。

 项目设计为120米高的双塔和7层采编中心、报业博物馆三栋建筑物通过裙楼的连廊和颇具岭南特色的庭院有机连接。设计理念充分反映了广州地理气候特征,在展示报业的传媒特色的同时,也突出了地标性滨江建筑的滨水优势,打造开放性的亲水绿岛和市民文化广场。

  亮点1:

 国际领先的全媒体发展平台

  广州日报报业文化中心是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及广州日报社采编、经营及管理的重要场所,为满足新媒体、全媒体发展趋势,新闻采编中心以国际最先进的中央放射式方式灵活布局。

  建成后,将根据全媒体数字出版的需要再造新闻业务流程,加快采编系统智能化升级改造工作,开发和建立全媒体统一的投票投稿系统、共同稿库管理编辑系统、多渠道发布系统,打破报刊、网站以及其他新媒体之间的界限。

  亮点2:

  彰显岭南文化的绿色建筑典范

 广州报业文化中心设计方案反映了广州地理气候特征,融会了亲水喜绿、自然采光通风等岭南建筑的元素,严格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将打造成彰显岭南文化的绿色建筑典范。

 为了突出地块的滨水品质,项目三栋主要建筑通过连廊连接,拥有朝向珠江的较长立面,亦可充分利用多个屋顶花园饱览江景。

 亮点3:

 面向公众开放的文化新景观

  广州报业文化中心的一个重要功能分区是面向公众开放的报业博物馆和市民文化休闲广场。广州报业博物馆集展览、收藏、科普教育、研究为一体,参观者可从中了解广州乃至中国报业的发展历史。设计上增设了与江边联系的桥梁、广场、台阶和坡道,完全对公众开放。

 亮点4:

 增强经营能力的重要载体

  广州报业文化中心将开发多种项目,写字楼、会议中心、户外广告、餐饮服务、对外展示、配套体育设施等将改善集团经营结构和服务条件。

  凭借琶洲岛西北滨水地带和毗邻猎德大桥的地理优势,珠江两岸过往车辆可与报业文化中心建筑群形成直接的视觉联系,形成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建筑展示面,为通过LED屏传播信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粤剧艺术博物馆

 传承和弘扬粤剧文化的大观园

  项目选址定于恩宁路旧城改造地块,规划总用地面积1.1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75万平方米,预计2015年8月建成开放。

 粤剧艺术博物馆建设是广州市的重点文化建设项目,项目选址定于恩宁路旧城改造地块,规划中的荔枝湾涌三期南侧,使恩宁路整个片区成为以粤剧艺术博物馆为中心的粤剧艺术文化大观园,形成一座展示粤剧艺术和岭南文化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广州粤剧艺术的文化含量和社会价值,预计2015年8月建成开放。

 粤剧艺术博物馆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与建设同步,项目布展及室内装修设计也在密锣紧鼓地进行。今年5月下旬,在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完成了博物馆布展及室内装修设计招标。

 亮点1: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粤剧艺术博物馆建设项目按照岭南风格结合荔枝湾三期改造工程规划建设,融旅游、展示、艺术等功能于一体,体现岭南文化特色和西关文化风情,使恩宁路整个片区成为以粤剧艺术博物馆为中心的粤剧艺术文化大观园,形成一座展示粤剧艺术和岭南文化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亮点2:岭南园林建筑典范

 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1.1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75万平方米,总体布局上建筑群体沿十字轴线骨架排布,以合院式厅堂、临湖水榭确定纵向轴线,西面安排观展和大型演出功能,东面布置休闲交流、临时展厅及小型演出功能,形成众星捧月式空间布局。

 亮点3:打造广东“第六园”

 粤剧艺术馆将吸收广东四大名园及宝墨园之精华,努力打造成为传世之精品、广东“第六园”。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周边水体特点,采用岭南园林建筑风格,集传统工艺之大成,广泛采用木雕、陶瓷、铁艺、砖雕、灰雕等工艺手法及使用青砖、木头、石材等传统建筑材料,使建成后的粤剧艺术博物馆处处为精品,步步有景观。

 南粤先贤馆一期

 打造广州历史文化旅游的龙头景点

  项目位于越秀区惠福西路五仙观西侧,用地面积为10268.59平方米,建筑面积为8430平方米,总投资约5亿元,力争在2015年元旦前建成投入使用。

 南粤先贤馆一期建设工程,是广州市重点文化建设项目,位于越秀区惠福西路五仙观西侧,用地面积为10268.59平方米,建筑面积为8430平方米,总投资约5亿元。项目定位为展示广东历史文化的大观园、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点。项目力争在2015年元旦前建成投入使用。

 南粤先贤馆的酝酿到建设历时20多年。1985年4月18日,原广州市委副书记、广州市政协主席、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汉青致信时任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杨应彬,提议建设南粤先贤馆。这是南粤先贤馆最早的由来。

 2007年10月,时任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朱小丹视察五仙观及南粤先贤馆,指出南粤先贤馆面积太小,尚不足以承担南粤先贤馆展示首批56位先贤的重要使命,现有用地、用房与56位先贤的历史地位及代表的精神不相匹配。据此精神,市、区两级政府决定在五仙观外围东、西两侧的地块建设南粤先贤馆。

 亮点1:打造重要城市名片

 南粤先贤馆一期项目的建设,将南粤先贤的精神和岭南文化的精髓注入五仙观,把五仙观地区打造成为广州市历史文化旅游的龙头景点和重要的城市名片。

 亮点2:整合区域旅游资源

 以六榕寺-怀圣寺-五仙观-南粤先贤馆-濠畔街清真寺-圣心大教堂为序,形成一条完整的历史文化旅游路线,以规模效应带动周边的餐饮、旅馆、购物等需求的发展。

  亮点3:复兴老城区活力

  通过南粤先贤馆一期项目的建设和使用,将有效地改善老城区缺乏公共绿地及休憩设施、改善环境卫生较差、市政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完善周边地区城市功能,复兴老城区的活力。

 亮点4:提升区位文化软实力

  通过南粤先贤馆的建设,使整个五仙观区域的文化价值得以提升,为地区注入新的文化软实力。

 广州市档案馆新馆二期

  提供更为优质的档案公共服务

 项目位于广州大学城中心区西侧,二期45000平方米,于2012年1月立项,总投资3.5亿元,计划于2015年年底建成投入使用。

 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新馆(以下简称新馆)突破传统档案馆“古板”、“沉闷”的特点,创造出一片“繁荣的文化景观”。

 新馆位于广州大学城中心区西侧,占地50013平方米,项目以“公共文化资源中心和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为定位,规划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其中一期28800平方米已于2012年12月投入使用;二期45000平方米,于2012年1月立项,主要建设内容为档案库房、对外服务用房、档案业务和技术用房、附属用房、声像档案制作厅及利用厅、停车库及人防工程等。项目总投资3.5亿元,计划于2015年年底建成投入使用。

 新馆二期建成后将更好地发挥党和国家重要档案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科研资源基地和档案信息利用服务中心、现行文件利用服务中心、政府信息查询中心“三个基地、三个中心”的功能,更好地实现档案“资政、育人”的作用,能满足未来30年档案发展的需要。

  亮点1:绿色建筑典范

  新馆设计达到了节能、环保的低碳理念。项目将打造成彰显岭南文化的绿色建筑典范。考虑广州的气候特征,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体现生态思想和节能观念。

 亮点2:文化品位突出

 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是保管广州历史文化的基地,人文气息浓厚,二期项目在南侧外立面由著名雕塑家唐大禧设计制作《凤凰之光》大型文化浮雕,突出广州文化特点。

 亮点3:按区严格区分

 项目在功能划分方面,按保密区(库房)、半保密区(查阅厅)和开放区(展厅)严格区分;并设计了比较先进的设备监控系统、高压细水雾和“烟烙尽”气体消防系统、门禁系统、档案信息发布系统等。这些设计能够保证档案实体和信息安全。

 亮点4:打造档案工作新品牌

 大楼与一期档案展览区域相连通,在二层设计了一个大型展览厅,暂定为广州历史记忆展厅,通过用档案与声光电、立体成像等新技术的结合,使档案馆成为广州市历史档案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展示中心。

  大楼南侧设计了声像档案制作厅及声像档案利用厅,以该功能用房为依托,通过市档案局下属单位市音像资料馆的技术、设备、人才和声像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打造声像档案工作新品牌,创出新亮点,为档案事业发展和社会大众提供更为优质的公共服务。

来源:广州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