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花还未能“绽放”得绚丽多彩的年代,莆田市荔城区新度镇锦墩村的老祖宗已经懂得“土制烟花”。在铁锤的撞击下,铁砂火花飞溅到茂密如伞的大树上,银星四冒,再现“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奇观。
记者从荔城区文化馆获悉,新度镇锦墩村的这项砂花传统技艺已经毫无悬念地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该项技术是全省唯一稀有传统技艺,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
铁水泼出来的树来年都能丰收
锦墩村村民都知道砂花。59岁的陈文忠是砂花技术的传承人,他告诉记者,锦墩村铸造锻制手工技艺,要追溯到明中叶。清康熙年间,锦墩村成为了著名的“铸造之乡”。
锦墩村先祖在冶炼铸造锅鼎时,看到铁锤在与软化的砂铁撞击下,也溅出火炽飞花,顿时产生了灵感。他们把白砂粉冶炼成铁水,泼洒在村里高大的荔枝树杈枝叶上,碰击下绽开无数银光,蔚为奇观。后来这无意间发明的“土制烟花”有了学名,叫“锦墩砂花”。
村民们特选农耕活动休闲时期,纵情欢庆元宵之夜举行砂花演出,展示“娱神”又“娱人”的民俗文化活动。神奇的是,经砂花展演过的荔枝树,不仅毫无损伤,且高温可杀灭虫害,来年荔枝树往往都能丰收。
老技艺险些失传
61岁的陈银洪是砂花技术的第四代传人,时至今日,砂花表演最关键的一道制炉程序只有他能完成。
陈银洪说,砂花表演要使用一座高1.5厘米、内筒28厘米的猴子炉,炉子用粗沙和耐火土浇糊粘制而成。砂花制作时,什么时候鼓风什么时候加燃料,一个把握不准,就有可能让砂花“飞不起来”。
陈银洪告诉记者,1969年,锦墩砂花技艺一度中断。他说,砂花表演程序复杂,工具多,成本高,表演者还要勇敢,速度快,泼得准,不怕烫,诸多“高要求”让许多年轻人望而生畏。
去年2月份,黄石镇江东村举行一场大型民俗活动,锦墩村组织村民再次表演砂花技艺,2万多名市民纷纷从全市各地赶来。
申报非遗抢救保护
去年,荔城区文化馆馆长黄金梅在选择项目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无意间听到陈文忠提起几乎被人忘记的砂花技艺,大感神奇。对于传统手工技艺展示形式日渐衰微,出现濒危状况,她感到痛心,认为应采取保护性的抢救措施。在对锦墩砂花进行普查、调研后,“锦墩砂花”技艺申报了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砂花技艺如今成功升级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陈文忠依然记得几年前,他在电视上看到一档节目介绍河北省的砂花,那时候他感觉很心酸。“他们的技术比较简单,所需的焦炭只有2公斤,泼的是墙壁,而我们需要25公斤的焦炭,在向树泼洒时场面更壮观,观赏性更强。我们中断发展,人家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文忠痛心地说。
按照陈文忠的计划,在今后要成立专业表演队,把这项民间艺术奇葩代代传承,进行原生态传统和动态的持续性保护。
来源:海峡都市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