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隔近十个月后,曾因一篇博文感动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的“九问”网友林为栋,在相关部门的特别安排下,终于在日前有了一次直接面对面的“对话”。这位“九问”网友,当面向市委书记问出自己的“第十问”。
昨日,来自兴才学院的青年教师林为栋接受导报独家专访,讲述了自己“第十问”的特别经历,并坦露了自己眼里的市委书记与民意互动的努力。
特别安排 草根网友与市委书记会面
如果不是那通电话,青年教师林为栋的记忆里,“九问”的经历正被渐渐淡忘。
去年的3月18日,他的一篇《九问于伟国书记》的博文,直抵市委书记的案头;在之后的市委书记与网友交流中,该文章不断被提及,市委书记动情地表示期待与这位网友交流。但由于这位网友当晚并未现身,这次特别的交流被错过(本报《一位草根网民的网络“问政”》曾专门报道)。
这两位特别“网友”的直接会面,得“择日再安排”。
林为栋始终坚信,与于伟国书记直接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早晚会到来。就在去年年底,厦门市委宣传部一位主要领导直接打电话给他。
林为栋被告知,央视有一期特别节目录制,希望他可以作为嘉宾参加,并现场发言。他也很清楚,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会面发言,而是一次拟在全国播出的节目录制。说什么好?还是向市委书记提出自己的“第十问”吧!
1月3日上午,在央视的一个特别节目录制现场,这两位被称为“陌生的熟悉人”的特别网友,终于会面了。
特别对话 “九问”网友问出了第十问
但这个“第十问”,却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这位曾经向市委书记问了很多宏观问题的草根网友,将向市委书记提出的“第十问”锁定在了一个“小问题”——— 如何尽快解决岛内外一体化中出现的“村中城”问题?
原来,林为栋所居住的大学康城小区,就是“村中城”的典型。在岛外一片片被农村包围的地方,拔地而起一幢幢高楼,一个个新型居住区。社区内外市政设施的严重脱离,文化设施的极度匮乏,周边商业配套的极其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居住人群的幸福感。与此同时,岛内外一体化进程中,难免再出现一批“村中城”,如何尽早预防和杜绝“村中城”问题普遍化已变得迫切。
“说真的,当听到别人的提问后,我有点后悔,感觉自己准备的问题是不是不够热门。”林为栋坦言。
但就是这个似乎有点“冷门”的问题,却引起了市委书记的思考。
市委书记不仅当场表示,“村中城”这种提法很准确,“村中城”实质上是岛内外一体化进程中,出现的影响市民生活的民生问题,必须解决,而且一定会解决。
“不管是城中村,还是村中城,都是城乡一体化中,必须面对、必须致力于努力解决的问题。这个过程,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客观规律。”这是于伟国给这位网友的当场答复。
特别交流 市委书记认可网络“问政”
让这位草根网友颇为感动的是:当节目录制完后,市委书记继续与他进行了单独沟通交流。
“市委书记当场向我表示,厦门市委、市政府始终重视民意民声,希望市民积极参与城市建设,欢迎市民向市委、市政府提意见和建议,只要意见和建议是合情合法合理的,请积极向政府部门进行投递,可以通过网站,也可以通过别的渠道。”
这再次让这位青年教师,坚定了继续网络“问政”的努力。
事实上,这位坚持写博客在网上“问政”、评判是非的网友,在过去的近一年里,对“问政”力量有了新的认识,“不管是土方车肇事、网民宣战,还是后来的水价拟调整事件,在看到了网络等一系列的民意表达后,相关领导、相关部门都迅速做出了回应与付诸行动。”
对于他个人而言,他的博客也变得更有力量了,“比如,写篇博文反映自己所在小区的管理乱象,会有相关部门直接过问,督促尽快解决”。
特写
草根网民眼里的市委书记
谈及对市委书记的第一印象,林为栋举了这样两个例子。
当谈到岛内外一体化时,市委书记也坦言,自己曾对如何更具体、生动地描述厦门这一新的战略而发愁。而后来,厦门城市发展格局从“拳头”伸展为“手掌”(掌心是海湾,厦门岛是“大拇指”,岛外四区是四个“手指头”)的生动表述,正是市委书记到香港时,从机场到会场路上的“灵机一动”。
当有一起工作的干部提及“还是厦门好,出差了,就想赶紧回来,连夜也要赶回来”等优越感时,市委书记就“不高兴”。在于伟国看来,这是部分特区干部创业、创新的激情在减弱,厦门固然有自己的优势,但其他地方,也会有其优势;出门了,就是要多看看,多学习,多比比厦门有哪些方面不如人家,应该更多地看到自己城市的不足,而不是“小富即安”。
“这让我感受到,一位主政者不断为这座城市思考的努力。”林为栋说。
来源:厦门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