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走进连江县坑园镇下屿村,一股城镇化气息扑面而来。村里高楼林立,家家户户都住套房,房内闭路电视、煤气灶、抽水马桶等设施一应俱全。沿2.5公里长、18米宽的村主街走去,头顶上看不到一根电线,公厕整洁干净,有专人管理。这样的乡村,让住在城里的人都心生向往之情。近年来,我市加大农业投入,逐步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投入机制,扎实开展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效促进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广大农村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农业龙头企业遍地开花
福州沿江沿海且多山,富饶的山水使得农林牧渔产业发达。如何让优质的山水资源得到充分的挖掘?聪慧的福州人坚持科学发展,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因地制宜进行产业布局。
201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53.1亿元,比2005年的290.79亿元增长近一倍。各地分别形成以水产、畜牧、果蔬、食用菌、茶叶、花卉与竹木等为主导的区域特色产业。在沿海地区形成三大水产品加工业产业群,在永泰、闽清、闽侯形成了李、梅、橄榄产业集群。相对集中和合理的布局为下一步的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发展奠定基础。
在此期间,全市涌现出200多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其中,68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产品获省级以上名牌。“福州茉莉花茶”、“漳港海蚌”、“永泰李干”获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福州茉莉花茶”、“福州橄榄”、“永泰芙蓉李”、“永泰李干”获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福州茉莉花茶”、“长乐青山龙眼”、“罗源秀珍菇”获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在优化结构的同时,农业部门还加大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建立一批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和农业行业技术中心。省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市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为农民研发新技术、推广新品种,解决农业问题。
目前,福州水产批发市场批发总量超过69万吨,在全国排名前列。位于马尾区的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水产品年交易量超过200万吨,交易额近300亿元,是全国最具规模的水产品交易中心及远洋渔业集散基地和海峡两岸渔业合作交流的重要通道。位于闽侯的海峡南通农产品批发物流中心总投资12亿元,总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涵盖了蔬菜、果品、副食品等五大专业批发市场。另外,我市还建成闽农网、福州农业信息网等,为农产品交易提供及时的信息。
农民过上新生活
日前,记者在福清市岸兜村看到:买米买水只要拨一通电话就可以了;家里的羊丢了,警方通过全球眼探头轻松锁定盗窃嫌疑人;家中遇到急事,拨一个键就可以自动呼叫亲朋好友……
村党支部书记陈继香告诉记者,目前岸兜村不仅实现了光纤到户,全村还覆盖了3G网络,建起了三农网。政务公开、供求信息、招工信息、企业信息、涉农信息、文化生活、服务指南等一一上网,村民通过三农网可以及时了解乡村发展动态和市场经济信息。
近年来,我市不少村支部率领党员依托依山傍海的地理优势,大力实施“党建项目带动工程”,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方式,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以罗源县北山村为例,该村推行“公司+农户”的模式,在罗源湾海面养殖太平洋牡蛎1000多亩、大黄鱼900多万尾、白对虾1200多亩,成立了水产养殖、销售一条龙服务的农民合作社,带动300多户村民脱贫致富,全村水产养殖年创产值4000多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06年的3500元,提高到现在的8000多元。走在北山村新建的环村水泥路上,一栋栋精巧的别墅式联建房、整洁的内河、绿树掩映的村道,让人感受到北山村民的幸福生活。
我市不少农村还建起了文化活动中心,建成了敬老院,成立了老人舞蹈队……农民的生活越来越有味了。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首次超过城镇居民
2007年,福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286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增长到10107元。这是福州12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创历史新高。
和前些年不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主要收入已不再是务农或外出务工,还有在家门口合作社或公司打工的工资性收入,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的经营性收入。有的农民开展科学种植或养殖,做起了老板成为农业大户;有的农民利用家门口的农业资源办起了加工企业;还有的农民利用天然的地理条件优势,搞起了农家乐……
农民富裕了,他们个人在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各方面的消费也越来越多,生活日渐丰富。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少农民主动走进农村职业教育班和成人教育班,学习最新的劳动技能;有的农民还集资筹建地方戏曲班子,为爱好戏曲的农民提供娱乐和培训基地;有的农民还集资扩大村卫生所的规模,提高卫生保健的能力……
来源:福州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