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定环境整治“三步走”方略 突出抓好十项工作


时间:2012-09-04





  福州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将分三步走,年内突破重点,树立典型;明年明显改善,形成亮点;后年整体提升、焕然一新。

  三大行动达成五大目标

  整治重点将实施规划引领、新区突破、市容整治三大行动,理清城市发展脉络,改善城市形象,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市民幸福感,努力把福州建设成“精致、秀丽、绿色、清新”的现代都市,展现“人文福地、山水州城”的风采。


  ——城市布局更合理。鼓台中心区建设容量有效控制,人口有序疏解,功能有机更新。东扩南进迈出实质性步伐,新区都市气息更加浓厚,滨江滨海大都市空间格局初步形成。马尾新城核心组团—三江口新区粗具规模,闽江东段区域形成新亮点,晋安新区建设取得突破,南屿高新区和“两园”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城市特色更鲜明。三坊七巷、上下杭和烟台山等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有效保护和利用,历史中轴线地位进一步凸显,历史名城风貌有效保护并充分展现。显山露水工程取得新成效,山水城市格局进一步彰显;温泉资源深入挖掘,中国“温泉之都”内涵充分体现。

  ——城市环境更优美。整治城区内河水系,主要河道实现“水清、河畅、路通、景美”,闽江两岸标志性景观走廊形成。提升城市绿化水平,构建山水相连绿色网络,城市慢行系统初步形成。改善城区道路景观,主要道路通畅整洁,沿线建筑清新精致。社区环境普遍改善。

  ——城市交通更有序。城市快速路、主干道骨架形成,支路建设快速推进,初步形成结构合理的路网体系。公共交通更加快速便捷,地铁1号线发挥联系区间交通主导作用。各种交通违规现象明显减少,交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整治突出抓好十个方面工作

  此次整治将突出抓好十个方面工作,力争通过2年~3年努力,实现福州市城市环境面貌彻底改观。

  一是加快完善与提升规划。要组织实施规划大会战,对现有规划及其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完善提升,包括福州大都市区发展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同时,建立更加开放的规划设计市场,吸引各路精英参与福州市规划编制。

  二是全力突破以马尾新城建设为核心的新区建设。老城区要做减法,多拆少建,疏导人流,缓解老城的交通等压力。新区方面,在抓好海峡国际会展中心、海峡奥体中心、火车南站、火车北站周边、新行政办公区等城市组团以及中央商务区、海峡金融街、晋安新城等新功能区建设的同时,重点要全力突破马尾新城建设。

  三是精心打造5大走廊景观。主要包括八一七路中轴线、闽江城区段、乌龙江城区段、白马河、晋安河——光明港沿线等,整治视觉景观,合理组织交通,使五大走廊成为支撑城市景观体系的主要骨架。

  四是大力提升城区主要道路景观。主要包括林浦路、福峡路、浦上路、金山大道、福马路、福飞路等城市出入口通道,二环路、三环路和环路连接线,五一五四路、六一路、白马路、江滨路、福马路、国货路、杨桥路、华林路等城区主干道,尽快实现沿线净化靓化、绿化彩化、设施齐全、秩序井然。

  五是重点整治14个片区环境。包括火车南站、火车北站、长乐机场等3个交通枢纽地区,海峡会展中心片区、海峡奥体中心片区、北江滨商务区、海峡金融街、晋安横屿片区等5个新功能区,屏山—冶山—西湖片区、“两山两塔两街区”、上下杭及江滨片区、烟台山片区、马尾船政文化片区、鼓岭休闲度假区等6个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逐步打造成展示福州城市形象的靓丽窗口。

  六是持续推进新店河、白马河、晋安河—光明港、南台岛、磨洋河5大内河水系整治。要全面开展城区107条内河整治,实现“水清、河畅、路通、景美”的目标;同时依托主要内河构建城市“绿道”体系与慢行系统,完善沿河休闲配套设施。

  七是抓好“四绿”工程建设和“点、线、面”攻坚计划试点。重点抓好中心城区主要路段、重点街区的园林绿化,做到能绿则绿、拆违建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屋顶布绿;新建飞凤山、清凉门、城门山、古城山、牛港山、光明港6个公园,改造提升南公园、金鸡山公园、西湖—左海3个公园。

  八是有效改善居民社区的环境品质。加快推进旧住宅区、城中村改造和环境整治,进一步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为居民创造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要全面推进无物业小区改造,加快解决无物业小区问题。

  九是坚决打好城区交通秩序整治攻坚战。结合开展城区交通文明宣传和交通秩序整治活动,争取年内取得明显成效,打造更加便民的综合交通体系。

  十是全面加强违法建设清理和市容环卫管理。

来源:东南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