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汽车召回部分V5菱致汽车 涉及数量6335辆


时间:2013-03-19





  东南网-海峡都市报3月19日讯日前,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的要求,向国家质检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决定从2013年3月20日起,召回2012年9月6日至2013年1月11日期间生产的部分V5菱致汽车,涉及数量6335辆。本次召回范围内部分车辆方向机在生产过程中尺寸加工存在偏差,车辆在极端行驶情况下,端盖可能脱出,导致车辆转向变重,存在安全隐患。

  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将对召回范围内的车辆进行免费检查,并对存在上述问题的车辆免费更换方向机,以消除安全隐患。

  据了解,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将通过经销商通知相关车主。用户可拨打客户服务热线400-661-1666进行咨询。用户也可登录国家质检总局网站、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网站及中国汽车召回网,或拨打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热线电话010-59799616、65537365,了解更多信息。

  福州电动车信息采集全面铺开 将建平台打击盗车

  核心提示:12日,我市全面启动电动车信息采集工作,对城区所有电动车逐一登记,以建立全市电动车综合信息平台,构建服务打防管控工作的综合性应用系统。业内人士认为,该平台对打击和预防电动车盗窃类案件的作用将日益显现。但对电动车如何进行日常监管及违章处罚,仍需要摸索。

  大多数市民支持采集信息

  18日下午,记者随鼓楼区水部派出所民警在路面进行电动车信息采集登记工作如图。预计至本月底,该派出所在辖区内将采集4700多辆电动车的信息。据了解,从12日起,我市警方通过入户采集和路面采集的方式,开展对全市所有电动车及骑车人的信息采集工作,集中采集工作将持续至下个月。采集内容包括车架号、电机号、车主信息、购车发票或来源、车辆照片等。

  18日下午,古田路与古乐路交叉口附近,水部派出所民警对路面车辆逐一登记并拍照。来榕打工的四川籍李女士说,电动车已成为她日常出行的常用工具,“因为怕被偷,我一直不敢买电动车,每天都是坐别人的车。登记信息后车辆安全会有所保障,过段时间我会考虑买一辆电动车”。

  采访中,大多数市民认为信息采集会让电动车更安全,但也有市民对采集工作不理解,认为不能对电动车真正起到有效管理。尽管看法不一,但昨日市民都配合民警进行信息登记。

  全年近20万起违法行为

  据统计,我市已注册登记的电动自行车超过54.8万辆,超标和无牌电动车也不少。去年,五城区共查处电动车各类交通违法行为约19.5万起,其中,违法现象较突出的是违规载人90871起、未按道行驶74156起、违法信号灯15138起、逆行13595、闯禁行1749起。通过对比不难发现,我市电动自行车违法现象突出,面对这么多的违法行为,如何监管和预防成了难题。

  一位多年在一线工作的民警告诉记者,交通高峰时段,许多电动车集中出行,民警和交通协管员一方面要疏导交通,一方面要维持路口行人、自行车交通秩序,民警和交通协管员经常疲于奔命,对违法现象防不胜防、管不胜管,“关键还是靠驾驶人自觉”。

  信息平台打击盗窃作用明显

  “贴这里,贴牢点。”18日下午,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张先生告诉记者,他骑电动车4年了,这是他的第五辆电动车,“前4辆都被盗了,不管锁多少锁都没有用,丢了就找不回来。”张先生十分支持信息采集,“除了防盗窃,信息登记会让大家更守交通规则”。

  据了解,信息平台将对现有电动车的登记系统、盗抢数据库、交通违纠平台等信息系统整合、升级,并关联电动车的接处警信息和犯罪高危人员数据库,以建设一个以服务打防管控工作为核心的综合性应用系统。

  “这对预防和打击电动车盗窃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水部派出所副所长林起环表示,一是方便群众及时报案和警方找到失窃车主,二是从法律角度可以对案件提供佐证,三是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

  当然,也有一些疑问的声音,目前相关法规规定,只有电动车驾驶人拒交罚款才可以扣车,如果对方拒不配合,执法部门还是没辙;民警只有在现场查处才能进行处罚,通过街头摄像头对违章取证的方式,对电动车来说相对困难;如果在路面发现并通知对方违章了,对方不来处理怎么办?

  “电动车违法行为普遍,如何找到对电动车进行有效日常监管的方法,仍是一个大课题。”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来源:东南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