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白金针菇栽培"航母"7月投产系国内最大生产工厂


时间:2013-06-06





  海西晨报讯 近日,记者从翔安区获悉,总投资3.6亿元、年产食用菌可达1.4万吨、国内最大的如意情(厦门)白金针菇自动化栽培工厂项目计划于今年7月1日投产,将为广大市民的“菜篮子”提供优质、健康蔬菜。目前,厂房土建部分已完成,厂房内部装修正在进行中,相关设备也正在加紧安装中。

  投资3.6亿元

  将食用菌产业化

  记者获悉,“如意情白金针菇自动化生产加工工厂建设项目”于2012年8月20日取得翔安区发展和改革局的项目备案证。项目占地30916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51162平方米,分为1号厂房和2号厂房,将建成集研究开发区、菌种生产区、食用菌栽培区、物流保鲜区、科技培训区等五个功能区为一体的食用菌高科技产业化示范中心。项目计划总投资3.6亿元,其中设备总投资2.2亿元。项目引进韩国先进的全自动食用菌生产线,以及国内领先的自动化灭菌器、生物工程育种(液体菌种)生产设备、净化工程、生育室抑制机等设施设备,集人工模拟生态环境、智能化控制、自动化机械作业于一体。

  机械手种菌

  菌渣制成有机肥

  据介绍,在菌种生产方面,项目应用液体菌种发酵罐及锅炉系统等液体菌种设备,同时使用机械手全自动接种,效率高、不易产生污染,相较于传统食用菌采用塑料袋栽培,更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采收后的菌筒将通过自动挖瓶机,将菌料取出,一部分通过锅炉房烘干,作为锅炉的生物质燃料,充分燃烧后供热能给整个企业园区的各生产加工工厂;一部分通过生物发酵,制成有机肥。项目建立了“菌渣—燃料—能量”能源产业链,即废弃物的无害化排放,通过对菌渣的无害化处理,就能减少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食用菌菌渣的利用上,一方面发酵制成有机肥,还田培肥土壤,另一方面烘干成为锅炉燃料,年节约天然气50万方,可以实现产业内和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有效循环,不断完善了生态综合循环经济体系,既能充分利用资源,又能够避免环境污染。

  生长无农药

  产品满足菜篮子

  据悉,项目一旦投产后,将改变我国食用菌生产夏季品种单一的局面。通过液体菌种发酵工艺,项目研究实现了食用菌工厂化、标准化、智能化生产,还制定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操作规程,建立起食用菌可追溯体系以保证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突破限制食用菌出口的食品安全技术壁垒。食用菌生产全程是在全封闭环境下进行的标准化立体栽培,生产过程无任何农药使用,保证产品的无公害。同时,生产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可满足人们的菜篮子需求,在台风季节,农作物紧俏时,也可起到平抑菜价波动功能。

  项目实施后可新增就业岗位300多个,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解决40.50的劳动力就业问题。项目建成全面投产后,食用菌栽培区将日产金针菇200000瓶,年产量达25080吨,实现年产值24000万元。目前,厂房土建部分已完成,厂房内部装修正在进行中,食用菌自动化生产线、液体菌种催芽罐、制冷工程、净化工程等也已经在陆续安装中,计划于2013年7月1日投产,预计今年可实现白金针菇产量8360吨,实现产值8000万元。

来源:厦门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