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的摩崖石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武夷山的摩崖石刻不仅分布密集,而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寄寓人生哲理和处世情怀的格言警句,有赞美山川秀丽和造化神工的刻辞,有记载寻幽览胜和逸兴别趣的游记,有即景生情、因情抒怀的楹联,有直书名胜、装点山水的题名,还有护山卫水和惠民惩奸的官府文告等等。
深受世人赞誉和喜爱的武夷茶,不但见载于史志之中,而且还被镌刻在武夷丹崖之上,以石为纸,流传至今。
最为著名的,来武夷山找茶寻茶的人一定会去看的,应是“大红袍”这一方了。根据许多资料和前些年尚在人间的天心村老茶农回忆,这方位于九龙窠的摩崖石刻为民国32年时的县长吴石仙书写,由天心村石匠所刻。有人据此推断大红袍得名于1943年(民国32年)。幸好有史为证,在清道光年间,郑祖光撰写的百科全书《一斑录·杂述》卷四写道:“……若闽地产‘红袍’建旗,五十年来盛行于世。”(古人常以“旗”、“枪”比喻茶叶),按“五十年来盛行于世”推算,也就是说“大红袍”在清乾隆年间就名扬天下了。再者,有明成祖的心腹胡潆《夜宿天心》一诗为证:“云浮山际掩禅院,月涌天心透客居。幽径不寒林影下,红袍味里夜可无?”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夜宿天心寺,彻夜品饮“大红袍”的情形。足以证明,尚在明初天心寺僧人就有“大红袍”茶叶了。
还有就是时常被人读作“晚甘居”的“晚甘侯”这方石刻。武夷岩茶传说于汉,见载于唐。唐文宗大中乙亥(855年)进士,曾任职方员外郎、上柱国等职的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说:“晚甘侯十五人,遣待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将产于“丹山碧水之乡”的武夷茶拟人化为“晚甘侯”,意为晚节高尚完美的公侯。后人将“晚甘侯”三字镌于武夷九龙窠之岩壁。有人误念为“晚甘居”,也算是平添小趣。
在“晚甘侯”石刻的旁边,是宋代范仲淹所写《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的前四句:“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这首斗茶歌在古代茶文化园地里占有一席之地,说的是文人雅士以及朝廷命官,在闲适的茗饮中采取的一种高雅的品茗方式,主要是斗水品、茶品以及诗品和煮茶技艺的高低。从范仲淹的诗里可以看出,宋代武夷茶已是茶中极品、也是作为斗茶的茶品。
“不可思议”、“不见天”、“应接不暇”、“严禁买茶短价告示” ……关于武夷茶的摩崖石刻还有很多,随着对摩崖石刻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茶、对景点的文化内涵也将不断丰富起来。
长期以来,对“茶洞”这一景点,导游的解释显得有些简单。一般认为这里是武夷岩茶的发源地,或者以这里所产的岩茶甲于武夷山而得名。如果结合“茶洞”周围的摩崖石刻 “隐屏峰”(是说这里群山环绕如屏,空灵清静,便于隐居修炼,故名)、“清隐崖”(是说这是一处清静幽邃、适合隐居的地方)、“天游峰”(是说这里终年云雾缭绕,人行山中,如游天上,是理想的羽化登仙的好地方)和“玉华峰”(盖因玉华泉得名,是说这里泉水玉润晶莹,当与道家修炼讲求避谷食气,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方能得道成仙有关),对这4座深具道教文化内涵的山峰来说,“茶洞”更应是“升真洞”。
来源:闽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