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合作共赢,加快“走出去”步伐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10-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实现了让全世界瞩目的“加速度”,票房从2012年的170.73亿增长至2016年的457.12亿。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繁荣发展,中国也正努力加快向国际的推广输出步伐,吸引更广泛的国际合作。
 
  中华民族,这个有着数千年文化历史传统的民族,对于本土文化和本土体验的深切关怀与需要,是西方电影既无法取代也不应该取代的。
 
  所有这些,都是中国电影无法替代的文化优势。再加上国家从政策层面集中国家之力为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条件,为合拍片影片敞开了大门,下大决心净化中国电影的投资环境,为电影业创造了好的环境,市场越来越规范,这些都使中国电影对外合作渐渐步入佳境。
 
  2012年,共有66部合拍片申请立项,审查通过47部;这一年,中国电影的海外销售成绩是10.63亿
 
  2013年,55部合拍片申请立项,审查通过41部;这一年,中国电影海外销售成绩增长至14.14亿
 
  2014年,合拍片申请立项的数量达到77部,审查通过43部;中国电影海外销售成绩达到18.7亿元
 
  2015年,合拍公司收到申请立项的电影数量增至80部,审查通过首次达到60部的量级;中国电影海外销售成绩也首次突破20亿元,达到27.7亿
 
  2016年,申请立项合拍片的数量再创新高,达到89部,审查通过也创纪录地达到71部;中国电影海外销售成绩则实现38.25亿
 
  五年来,我国与12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制作和生产了264部合拍影片,其中不乏内地香港合拍的高工业规格电影《捉妖记》,大陆台湾合拍的商业类型片《痞子英雄》,中韩合拍的奇幻电影《重返20岁》,中美合拍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3》,中法合拍的口碑之作《狼图腾》、《夜莺》,中英合拍的纪录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等等今年,金砖五国导演联合拍摄的电影《时间去哪儿了》开创了崭新的合作交流模式。
 
  截至目前,我国已与20个国家签署了政府间电影合拍协议,与美国好莱坞六大公司先后建立了密切、畅通的合作渠道。同时借助外国优质资源讲述中国故事,成为探索实践的重点路径,许多国际知名电影人以各种形式参与创作中国电影,而“中国电影普天同映”计划的启动,尝试让中国电影以新的路径、新的模式走向欧美、走向亚洲各国、走向大洋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主流院线、商业影院和重要时段,能够努力保持中国的优秀作品、中国的商业大片,同步或者准同步在海外电影市场上映。
 
  内地与香港融合创新,“主旋律商业大片”诞生
 
  2012-2016年,审查通过的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数量分别为25部、28部、32部、38部、45部,数量逐年提升,电影制作也逐渐升级。《画皮2》、《十二生肖》、《西游降魔篇》、《私人订制》、《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智取威虎山》、《一步之遥》、《湄公河行动》等代表作都是历年票房榜单名列前茅的作品。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内地香港合拍片的数量占所有合拍片的6成以上,而所有合拍片票房排行榜的前8位,均是内地香港合拍的作品。
 
  从人才合作、资本合作,到香港电影人“北漂”,再到两地电影人的深度融合,直至今日主旋律题材的港式类型化创作,内地香港合拍片在五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推动了双方在叙事手法、产业形态等更加深广层面的融合发展。
 
  2012年共有12部合拍片票房过亿,其中《画皮2》(7.02亿)、《十二生肖》(8.81亿)、《一九四二》(3.71亿)、《听风者》(2.32亿)等都是内地香港合拍的作品;2013年,国产片排名前十的电影中,内地香港合拍片共有8部,包括《西游降魔篇》(12.46亿)、《私人订制》(7.13亿)、《警察故事2013》(5.34亿)、《中国合伙人》(5.37亿)、《狄仁杰之神都龙王》(6.01亿)等。
 
  2013年,CEPA签署十周年也成为两地电影人合作的新契机。相比此前的合拍项目,2012-2013年的内地香港合拍片类型更加丰富,涉及魔幻、喜剧、动作、爱情、古装、警匪等多个类型,王家卫、周星驰、陈可辛、徐克、杜琪峰、冯小刚等老牌电影人纷纷投身合拍片的创作,袁锦麟、丁晟、乌尔善、冯德伦等新电影人也开始崭露头角。
 
  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总经理苗晓天表示,内地香港的合拍片在这两年做到了“越来越兼顾两地市场”,这是多年合作之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成果。
 
  从作品来看,传统“港片”的身影只有《扫毒》、《风暴》等警匪电影以及《百星酒店》等少数喜剧片,而《警察故事2013》放弃了“警察故事”系列的原有风格和故事背景,将“港督”成龙的角色换为内地公安。苗晓天表示,在当时双方合作愈发密切的大趋势下,在“越接地气越卖座”的市场走向当中,香港导演“北上”拍内地题材成为了平常事,甚至逐渐成为主流。
 
  在苗晓天看来,随后的2014、2015年,是内地与香港完全融合的阶段,内地故事占了绝大多数。比如,神话改编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捉妖记》,红色经典《智取威虎山》,人物传记《黄金时代》,现实题材《亲爱的》等影片,都是“内地故事+香港导演”的创作模式。其中,《捉妖记》更是刷新了当时的票房纪录。
 
  经过多年的摸索,在越来越市场化与规范化的内地电影市场,深谙商业电影的香港影人似乎找到了与内地合作的“门道”。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主旋律电影在类型上的突破,香港导演功不可没。2014年底,由徐克执导的《智取威虎山》上映并取得超8亿元的票房,“林海雪原”这样的红色经典都由香港导演进行了全新的演绎,“主旋律商业大片”的概念也就此形成。
 
  苗晓天认为,两地合拍的发展影响了内地电影类型多样化的发展,内地的历史、文化开拓了香港电影人眼界,为他们提供了不一样的创作角度和更大的市场。而香港导演也给主旋律作品注入了快节奏的手法和视觉冲击力,满足了内地观众的观影需求。
 
  2016年至今,《湄公河行动》、《建军大业》、《非凡任务》等主旋律题材作品都由香港导演执导。对于这样的组合,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而这一年多来,内地香港合拍片还有《美人鱼》、《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澳门风云3》、《七月与安生》、《春娇救志明》、《悟空传》、《罗曼蒂克消亡史》、《陆垚知马俐》、《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等等,其中《美人鱼》取得了33.92亿元票房成绩,刷新了当时的票房纪录,而《七月与安生》的两位女主角周冬雨、马思纯更是凭借该片获得第53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与此同时,大陆与台湾在这五年的合拍片也在试图寻求突破,《痞子英雄之全面开战》(2012年上映,票房9100万)、《痞子英雄之黎明升起》(2014年上映,票房2.04亿)两部作品在蔡岳勋极富新鲜感的创作理念下,一改观众心中对于台湾电影“只拍文艺片”的印象,是两岸合作较为成功的个案。此外,周杰伦执导的《天台爱情》让歌舞片重新回到了观众的视野,《六弄咖啡馆》、《刺客聂隐娘》、《健忘村》、《夏天十九岁的肖像》等作品则保持了台湾电影偏文艺的创作风格。
 
  中美合拍完成“升级”,中韩中法探索新路
 
  作为东方文明的发源地,我国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神奇的东方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与日俱增,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世界。很多国家的电影人感叹中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和题材。除了风靡世界的功夫片是中国独特的优势外,不少国家像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甚至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开始到中国寻找银幕灵感。
 
  从这五年的发展看,中美合拍片的制作水准逐渐升级,诞生了《功夫熊猫3》、《长城》等大体量级的作品。中韩合拍仍以韩国导演翻拍韩国电影输入中国市场为主要模式,其中,《重返20岁》取得了3.65亿、《我是证人》取得2.15亿票房,这并不是一个很亮眼的数字,但确实是很好的开端。与此同时,中韩合作的进阶也在潜移默化地自我升级。
 
  中法合拍则多以法国公司投资中国导演作品为主,票房、口碑俱佳的《狼图腾》为双方合作探索了新的路径。而中国与澳大利亚、英国、德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家也开展了项目合作,但均处于初级阶段。苗晓天表示,中国电影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合作态度,与外国电影人合作项目的水准逐渐提升,类型趋于多样。
 
  中美合拍,规模阵容票房升级
 
  很显然,“合拍”肩负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任。虽然需要合拍,但中国电影不能失去文化的底气。任务不可谓不艰巨。
 
  可喜的是,以中美合拍为例,五年间,中美合拍正式完成“升级”。经过《功夫梦》等影片的探索与磨合,近五年中美合拍先后推出了《太极侠》(2013年上映,票房2750万)、《功夫熊猫3》(2016年上映,票房10.02亿)、《绝地逃亡》(2016年上映,票房8.89亿)、《钟馗伏魔:雪妖魔灵》(2015年上映,票房4.04亿)、《横冲直撞好莱坞》(2015年上映,票房3.22亿)、《卧虎藏龙:青冥宝剑》(2016年上映,票房2.56亿)、《长城》(2016年上映,票房11.73亿)等。从制作规模、阵容、两国元素融合、最终票房成绩等方面,都在逐步升级。
 
  苗晓天回忆称,此前中美合拍一年只有1-2部低中成本作品,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迅猛发展,两国电影人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好莱坞“六大”都在中国设立了分公司或办事处,詹姆斯·卡梅隆在中国成立公司,东方梦工厂也于2012年在上海成立,全球发行的超大制作开始酝酿。
 
  他坦言,中美合拍超大制作的项目并非易事,近几年的好莱坞系列电影中,只有《功夫熊猫3》的场景、人物融入了中国传统元素,合作方显示出很诚意的态度。而大多数的好莱坞大制作影片,美国编剧希望能够把西方价值观植入到作品中,写出一个能够在全球发行的故事,并没有为中美合拍“订制”一个剧本,在这样的创作初衷下,很难产生融合度较高的项目。
 
  数据显示,2015年中美合拍立项数量达到12部,2016年也有10部,但除了《功夫熊猫3》、《长城》外,几乎没有在市场上叫得响的作品。而《变形金刚4》、《云图》、《生化危机5》等作品虽然加入了中国演员、中国元素,但从价值观呈现看,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因此并没有以合拍片的身份进入内地电影市场。
 
  苗晓天认为,今后中美合拍仍将以中小成本为主,超大制作项目需要双方更深入的合作,数量占比不会太高。
 
  中韩合拍数量上升,模式仍需突破
 
  在2014年7月3日,中韩签署《中韩电影合拍协议》。协议的签署代表着中韩合作拍摄的影片将在中国市场享受国产片待遇,不再受进口片条件限制。“中韩合拍片的未来肯定会更加光明”,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表示,“韩国电影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合拍能够提升我们人员的专业性。
 
  中韩合拍还为探索泛亚电影提供了可能性。首先是儒家文化圈,在中国电影传播当中,是相对比较容易的。我们有华人社区,儒家文化圈,这是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的途径和窗口。因此,中韩合拍实现双赢的可能性比较大。目前,中韩电影人合作的宽度和广度,都正在加深。”
 
  从2014年以来,中韩两国电影界的合作进入更深的层面,从资本运作到产业和创作团队的合作。2015年年初上映的《重返20岁》就是韩国电影《奇怪的她》的姐妹篇,两部电影共享由韩国CJ公司开发的同一部剧本,但导演和主演的阵容截然不同。
 
  《重返20岁》在内地上映之后获得了不错的票房和极好的口碑。当年9月25日上映的《第三种爱情》取得了7300万的票房,该片在上海拍摄,在拍摄期间,中韩双方曾在创意方面进行了深度磨合。当年11月上映的《我是证人》也取得了2.15亿票房。
 
  这几年,中韩合拍片每年的立项数量保持在3部左右。苗晓天认为,中韩合拍的数量在近几年仍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创作模式需要突破,韩国导演的套路相对固定,已经很难被内地观众所接受。
 
  近几年中韩两国的合作也出现了喜人的趋势,开始尝试从项目制转为公司合作制。在过去,内地的电影公司多以单个项目的方式和韩国公司合作,像华谊和Showbox合作了《大明猩》;韩国导演也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譬如韩国导演郭在容和博纳拍了《女人不坏》之后,6年后才和新丽传媒合作另一部电影《我的早更女友》。
 
  而现在,内地公司从战略角度,和韩方合作多部电影。和CJ深度合作的文传世纪,两家曾经合作了《分手合约》,随后又合作了《重返20岁》。相比于需要作品说话的人才交流,中国资本的介入,已经开始表现出来。2014年10月,内地电影公司华策收购韩国电影行业巨头NextEntertainmentWorld公司发行的股份,投资后华策影视将持有NEW公司15%的股权。而早在入股N.E.W之前,华策已经在韩成立办事处,并与THEPAN娱乐公司合作。
 
  《狼图腾》开创中法合拍新模式
 
  中法合拍项目早先多以法国公司投资中国导演为主要模式。苗晓天认为,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是由于法国电影人对中国市场的不了解。他回忆称,一个法国代理公司曾拿着十几个项目来到中国,但实际上只有1-2个剧本有开发的可能性,因此他们会选择投资中国导演、中国故事。
 
  2015年,中影携手紫禁城影业与法国荷贝拉艺公司,共同投资了由让?雅克?阿诺执导的《狼图腾》,突破了以往仅限于资本合作的瓶颈,该片在内地取得了6.96亿票房,在法国的成绩同样出彩。
 
  《狼图腾》的创作模式也得到了业界的一致认可,以中方投资为主,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通过外国知名艺术家的演绎实现电影品质的升级。这几年,中国电影从“借船出海”到“联合舰队”,再到“自主驰骋,扬帆远航”的思路和战略已愈发清晰坚实。
 
  《我11》、《王子与108魁煞》、《夜孔雀》、《夜莺》、《绝命逃亡》、《山河故人》等中法合拍片,制作体量并不大,但也收获了不少口碑。
 
  五年间,中国还与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加拿大、萨摩亚独立国、印度、比利时、日本、俄罗斯、德国、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合拍、合作,但均处于初级探索阶段。
 
  此外,《我们诞生在中国》(中美英)、《地球:神奇的一天》(中英)两部纪录片作品是这五年的又一大亮点。苗晓天表示,这既是多国电影人通力合作的作品,纪录片的身份也丰富了合拍片的类型;由金砖五国合拍的《时间去哪儿了》将于10月19日上映,五个国家的导演均已“时间”为主题,以自己国家的文化为背景进行创作,呈现出不同的情感状态。
 
  苗晓天表示,电影作为文化大使,有义务围绕“金砖五国”、“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通过影像让外国民众通过电影进一步了解中国,同时更加有效地拓展中国电影的国际发展空间。近两年来,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展开了合拍业务,今年11月的丝路电影节上,中国将继续丝路沿线国家的电影人展开合作洽谈。
 
  海外销售五年增近三倍“普天同映”开启“走出去”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电影‘走出去’迈出了坚实步伐,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去年中国电影海外销售收入据不完全统计已达到38.25亿,是2012年的3.6倍。同时我们还启动了中国电影全球发行平台——‘中国电影普天同映’,尝试让中国电影以新的路径、新的模式走向欧美、走向亚洲各国、走向大洋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主流院线、商业影院和重要时段,能够努力保持中国的优秀作品、中国的商业大片,同步或者准同步在海外电影市场上映。”在刚刚结束的迎接党的十九大电影宣发专题会议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表示。
 
  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努力由来已久。从早期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在国际A类电影节上折桂、扬名海外,到如今有持续的中国电影、中国故事能够在国际最高规格的电影节上参与竞赛单元并获奖。另一方面,中国电影海外销售成绩也在逐年上升:2012年,中国电影海外销售收入为10.63亿,2013年增长至14.14亿,2014年达到18.7亿,2015年跃升至27.7亿,2016年更是实现了38.25亿的海外销售成绩。而2017年上半年,中国电影海外票房及销售收入就已达27.26亿元。
 
  例如在2013年,全年共有45部影片销往全球49个国家,由王家卫执导的《一代宗师》在北美主流市场上映,首周末拿下票房300万美元,创下自2006年《霍元甲》以来美国上映的华语电影首周末票房最高纪录,该片在北美的总票房也突破了650万美元。而《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则售出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版权。
 
  到了2015年,管虎执导的《老炮儿》加入到北美圣诞档的票房大战中,和《星球大战7》同时上映,在30家影院收获票房140多万美元,超过早其一周上映的《寻龙诀》,以及之前排名在前的《港囧》和《夏洛特烦恼》,打破了近两年来华语电影在北美的票房纪录。
 
  《心花路放》、《唐人街探案》、《匆匆那年》、《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我们结婚吧》、《北京爱情故事》、《我是证人》、《私人订制》、《一九四二》、《智取威虎山》、《滚蛋吧!肿瘤君》2012-2015年间,超过40部电影成功登陆北美市场;《狼图腾》、《我11》、《夜莺》等作品在欧洲,尤其是法国市场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分手合约》等影片成功登陆韩国市场;《扫毒》、《激战》、《特殊身份》、《逃出生天》等香港导演的作品则继续驰骋东南亚市场。
 
  中国电影“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与国家政策的扶持息息相关。2013年底,文化部外联局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关于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战略合作协议》在北京签署。根据协议,双方将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用、信息互通、成果共享”的原则,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全方位、多渠道、多方式推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不断扩大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2016年初,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策划指导、华人文化执行的“中国电影普天同映”正式启动,该计划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制定策略,深度介入当地的发行行业,对接其主流院线,实现了《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陆垚知马俐》、《盗墓笔记》、《28岁未成年》、《拆弹专家》、《悟空传》、《战狼2》等国产电影的国际同期上映和海外规模性发行。
 
  此外,中国已在俄罗斯、澳大利亚、法国、伊朗、印度、西班牙、加拿大、智利、英国等国家举办了“中国电影节”,与瑞典、匈牙利、以色列、土耳其、希腊、印尼、等国家合作举办了电影展映活动。戛纳、柏林、东京、多伦多、威尼斯等国际知名电影节上,也都有中国电影展映、宣传、造势。
 
  随着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和本身品质的提升,2012年以来,不少电影作品和电影人都在国际重大电影节上取得了佳绩。例如2012年亚洲电影大奖评选中,《桃姐》一举摘得最佳女主角(叶德娴)和终身成就奖(许鞍华);当年的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叶德娴再度凭借该片摘得最佳女演员奖;2013年9月,《一代宗师》代表香港地区参加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外语片奖的评选,并最终入选“九强”名单;而在2016年,成龙领取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他也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
 
  在“福地”柏林,中国电影人近几年也斩获颇丰。2014年,刁亦男执导的《白日焰火》获得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主演廖凡获最佳男演员银熊奖;2016年,《长江图》获得第66届柏林电影节最佳艺术成就奖(摄影)。
 
  而在2013年的东京国际电影节上,王景春凭借《警察日记》获得最佳男主角奖;梅峰的导演处女作《不成问题的问题》则获得2016年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在戛纳,贾樟柯在2015年获得了“金马车奖”,他也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华人导演,同年,台湾导演侯孝贤凭借《刺客聂隐娘》摘得最佳导演奖。2017年,邱阳的短片《小城二月》获得中国首座短片“金棕榈奖”。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由乔梁执导的现实题材电影《塬上》斩获第39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圣乔治金奖最佳影片奖;前不久,徐浩峰执导的武侠电影《刀背藏身》获得第41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艺术贡献奖。
 
  海外并购热潮渐缓,人才交流持续发展
 
  2012年开始,内地影视公司与海外电影公司的战略合作、收购并购屡屡上演。其中,2012年万达以26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成为当时颇受业界关注的一大新闻,万达在收购后也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电影院线运营商;2015年,万达院线以22.46亿元人民币全资收购澳洲第二大院线公司Hoyts;2016年万达集团又以3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传奇影业万达近几年在海外的布局,确有“千金一掷”的豪气,也使得万达在海外的资产链条进一步延伸。
 
  除了万达,近几年到海外“开辟疆土”的中国企业并不少。2012年,小马奔腾以3020万美元收购美国著名特效公司数字王国,其后期制作的核心技术也在收购范围之内;同年,博纳影业与美国新闻集团签署战略童子协议,并与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签署了合作意向书;2014年,奥飞娱乐与美国新摄政娱乐公司达成深度合作关系,先后投资了该公司制作的三部好莱坞大片《荒野猎人》、《刺客信条》、《细胞分裂》;2015年9月,上海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与华纳兄弟在香港联合成立旗舰影业公司,共同开发制作华语电影和英语电影,面向全球市场发行;同年,电广传媒与美国狮门影业达成了三年内合作50部电影的协议,预计涉及金额达15亿美元;电影频道旗下的1905影业公司,则先后参与和投资了《变形金刚4》、《碟中谍5》、《终结者5》;就连刚刚涉足电影产业不久的阿里影业也在2015年参与了《碟中谍5》的投资,开启了它“打造全球最大娱乐公司”的第一步
 
  除了公司间的合作,电影人的交流也在这五年越来越密切。
 
  从2013年开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美国电影协会联合发起了“中美电影人才交流计划”活动,每年选派5位最具潜力的青年导演,赴好莱坞进行业务培训交流。宁浩、陈思诚、郭帆、路阳、张一白、薛晓路、乌尔善、徐峥、韩延、大鹏、管虎、田晓鹏等如今活跃在创作一线的电影人先后奔赴美国进行交流、学习、培训。
 
  应该说,“中美电影人才交流计划”为中国青年电影人构建了“走出去”的国际平台,让中国导演更切实地学习好莱坞电影制作的一流技术与理念。而从好莱坞归来后,他们对于电影的剧作、拍摄、流程、后期乃至发行、放映,都有了重新的解读。
 
  中国与20个国家签署合拍协议
 
  截至目前,中国已与20个国家签署了政府间电影合拍协议,包括韩国、印度、新加坡、比利时、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英国、荷兰、爱沙尼亚、马耳他、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丹麦、希腊、哈萨克斯坦、卢森堡、俄罗斯、巴西等。
 
  CEPA十年
 
  2013年是CEPA签署十周年,2003年至2012年十年间,内地香港共完成近300部合拍影片的创作。从《手机》、《功夫》、《神话》、《满城尽带黄金甲》、《投名状》,到《赤壁(上)》、《建国大业》、《让子弹飞》、《龙门飞甲》、《十二生肖》、《西游降魔篇》,这些两地合拍片的代表作都是制作精良、脍炙人口的佳片,也都获得了当年票房排行的冠军或亚军。
 
  成绩方面,十年间,两地合拍片占总票房的比例都在20%-40%之间,2008年达到最高的38.24%;2013年,国产片票房前十名排行榜中有八席都为内地香港的合拍片。(文|赵丽)
 
  转自:中国电影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