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剧《檀香刑》演出剧照。 主办方供图(署名除外)
根据莫言小说《檀香刑》改编的首部民族歌剧作品9月11日在山东潍坊举办了首场巡演。作为本剧的编剧之一,莫言说,“《檀香刑》的创作受到了地方戏曲‘茂腔’很大的影响,现在又被改编成民族歌剧,音乐之美、人的声音之美,通过聆听歌剧让我们体验得淋漓尽致。人能发出的最美的声音就是歌唱。”
民族歌剧《檀香刑》根据作家莫言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并入选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资助项目和文化部资助的剧本扶持工程。由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李云涛和莫言共同编剧,李云涛历时六年精心打造而成,也是莫言诸多优秀文学作品中首部改编为歌剧的作品。
《檀香刑》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在这部小说中,莫言第一次尝试把小说叙事艺术和故乡的小戏“茂腔”嫁接在一起,叙事中大量地使用了韵文,戏剧化的叙事手段。有评论指出,《檀香刑》不仅是文坛巨著,同时还是一部听觉大戏,无论是回响在高密天空的茂腔,还是寓意历史推动的汽笛声音,莫言通过摹声的方式,让读者用眼睛去感受,用耳朵去聆听。
正是小说本身所具有的“音乐性”让歌剧改编变得相对容易。2011年,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李云涛找到莫言希望能够将《檀香刑》改编成歌剧,经过六年的精心准备,于2017年6月23日在济南山东省会大剧院首演。
该部歌剧将地域性民间音乐元素作为民族性的全部内涵注入到歌剧创作中的每一个层面和细节之中,用独特的笔触和视角诠释了作曲家所理解的民族歌剧的本质,同时注重戏剧性与音乐性的良好结合,通过通俗、简洁的音乐语言,准确地表现出戏剧性的起伏涨落,生动地完成了歌剧人物性格化的塑造,并以魔幻现实主义的舞台美术设计与传统音乐技法的有机结合,夸张地暗示了人性的扭曲以及在无常的命运和权势前,普通人的卑微与渺小。
参与歌剧编剧的过程,对于莫言来说,也是学习的过程,“我写诗是为了更好地读别人的诗,我只有写过诗才知道别人写诗的艰难,我才知道诗人的用心何在;我只有参与了歌剧的创作,我写歌剧剧本才能够更好地欣赏别人的歌剧,这种创作过程当中的体会是最为深刻的。”
“总而言之,一个作家确实还是应该多做一些其他艺术门类的尝试,小说家当然是把小说看得很重要,但是也不妨写写诗、写写话剧、写写歌剧、写写戏曲,多一些别的体验,因为艺术都是相通的,你想戏曲里面它的那种夸张、那种表述、塑造人物的方法跟小说有相通的地方,越往前靠越相通,当小说还是一种话本状态的时候,它跟戏曲是最接近的,就像几条河发源地都在一个地方,后来慢慢地分叉,走得越来越远。”莫言说。
歌剧中的演员基本都是来自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师生,这是该校音乐教学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著名旅奥歌唱家宋元明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张学樑担任主演,著名导演陈蔚执导,青岛交响乐团伴奏,著名指挥家、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张国勇执棒。
文化部原部长、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会理事长蔡武(右一)与著名作家莫言一起观剧。
《檀香刑》在潍坊演出现场1400人的剧院座无虚席,演出结束后掌声久久不能平息。现场观众说,“《檀香刑》呈现的是一个具有山东文化特色的史诗性故事,令人感动和震撼,很好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性和情感。” 据悉,该剧于10月上旬在山东省会大剧院再次上演之后,还将在山东其他地区举行巡演。
演出前向莫言先生介绍歌剧《檀香刑》的排练情况。 张竹林 图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