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和公共性|降低门槛,打造如同公园般的美术馆空间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17-08-21





  “美术馆和公共性”这一系列对谈选取了《围绕美术馆的对话》(对话者:西泽立卫,集英社,2010年10月出版)以及日本城市建筑类网站“10+1web site”的连载栏目《对话:美术馆建筑研究》中,西泽立卫和青木淳这两位建筑师与参观者、美术馆建筑师、艺术家、美术馆策展人之间的讨论,以求更为立体地展现围绕着美术馆的各种公共性思考。
 

  本系列的最后一回特别选取了西泽立卫与妹岛和世这个搭档组合的对谈,共同探讨他们心目中对公共性以及美术馆的想法。美术馆的建筑项目已经成为SANAA建筑事务所(由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于1995年共同设立,位于东京都品川一个改造的旧仓库中——编注)的主要内容,为此他们也必须对于美术馆作为公共空间这一本质,进行重新审视。与日本类似地,在我们的城市中,大大小小的美术馆有很多,有些也许就在自家门口,但却少会有人像是逛小区花园一般,随意地走入美术馆。这其中蕴含的不仅仅是建筑物的设计、美术馆的内容等问题,其实还包括人们自身对于公共空间的意识问题。因此,其实需要从两个方向同时着手,逐步改变,最终实现美术馆作为公共空间最完善的职能。
 

  本期对谈人
 

  妹岛和世,建筑家。一九五六年生于茨城县。一九八一年毕业于日本女子大学,硕士课程修了。在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后,于一九八七年创立妹岛和世建筑设计事务所。一九九五年与西沢立卫共同创立SANAA。主要作品包括再春馆制药所女子宿舍、梅林之家、鬼石多功能大厅等。SANAA共同完成的作品则有金泽21世纪美术馆、劳力士学习中心。2010年获普利兹克奖、担任第十二届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建筑展总监。
 

  西泽立卫,2010年与妹岛和世一起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他的作品包括金泽21世纪美术馆、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劳力士学术中心、卢浮宫朗斯分馆。
 

  回归小型街区的公共空间
 

  《围绕美术馆的对话》图书编辑部:当人们对于美术馆的意识发生改变时,你们如何考虑建筑在其中的作用呢?降低美术馆的门槛,使其更为休闲,这是你们原本就意识到的吗?
 

  西泽立卫(以下简称西泽):“门槛低的美术馆”这个话是金泽21世纪美术馆在招标过程中,由金泽市的山出保市长提出的。他还说要打造一个让人们“穿着日常的衣服便会进入的美术馆”,对此我们深有同感,这样说的话,我们原本就有这样的意识了吧。

  金泽21世纪美术馆全景(SANAA设计)
 

  妹岛和世(以下简称妹岛):金泽21世纪美术馆建成后,因为各种各样的事由,我还是会时不时地去到那里。在等待与朋友会合的时候,就坐在那里一直发呆。总觉得如果自己的城市也有这样一座美术馆该有多好啊。这是美术馆打造完成后最真切的感受。但是,并不是说每个美术馆都有必要做成这个样子。最大的前提还是有各种形态的美术馆存在。对于金泽而言,在金泽市整体的规划中,美术馆所处的位置及其内容,以及为了实现这个美术馆的土地等方面综合考量后,这种构想是非常适合的。

  金泽21世纪美术馆外景
 

  西泽:东京作为一个城区而言,有些过大难以实现,不过总也希望自己生活的城市能有这样一个轻松地进出、打发时间或与朋友会面的场所。在东京,与人会面的话,多数还是选择咖啡馆这种需要消费的地方,让人意外的是像这种富有魅力的公共设施其实很少。纵观整个城市空间,人们会与朋友相约在东京车站碰头,但是却很少有人会逗留在那里聊天,对他们而言这个车站周边的整个空间并非一个有魅力的场所。金泽的人们则视美术馆为金泽市的延长线一般,对此深感羡慕。
 

  妹岛:其实也并不一定要像金泽21世纪美术馆那么大型,小一点也没关系,在城市的每个区设立小小的展示空间,人们可以在周日的时候轻松地前往观看。另外,也可以在庭园里散步,可以作为人们休憩的场所。如果运营美术馆比较困难的话,可以让东京都内的美术馆在各个区设置一个展示厅,由美术馆统一管理。这样的话,可以同时使用这些分散的场地举办同一个展览,又或者让一些小型展览在各处巡回展出,使用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西泽:希望在自己的城市中有这种公园感受的美术馆,而且它们不仅仅是公园,还会有展览、有工作坊,从城市外面来的艺术家来做活动等等,这样的美术馆对城市而言也是一种财产。
 

  妹岛:金泽美术馆的情况也可以借鉴。例如,为了一个主题使用整个美术馆的展示厅,将美术馆作为一个整体的做法,又或者是按照主题分别使用各自的展示厅,就美术馆而言,有各种的使用方法。艺术或者美术馆的职能在于将各种人群维系在一起的公共空间,因此应该有更多的城市,考虑打造更多样化的美术馆。
 

  公园一般的美术馆
 

  西泽:时代发生变化的同时,人们的思考方式和社会的状态都会相应发生改变,美术馆的理想状态也应该配合这种变化。将来,美术馆作为公共空间的这一特性,将会越来越重要。
 

  妹岛:在参加金泽21世纪美术馆招标的时候,“公园一般的美术馆”成为我们的关键词,所谓公园其实是没有任何目的,也会去的地方。轻松随意地去到那里,再离开,在草地上躺着读书,或者在那里约会,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度过这样的时间。当时就想着,抱着这样一种公园的印象,打造美术馆应该也不错吧。这种公园所拥有的开放性,以及人们愿意亲近的魅力是非常重要的,便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建筑方案的设计提交。
 

  西泽:之前看到奥斯卡·尼迈耶(葡萄牙语:Oscar Ribeiro de Almeida Niemeyer Soares Filho)的作品时,便有这种感觉呢。他在里约热内卢设计的建筑,以及在圣保罗的伊比拉布埃拉公园,那样的建筑是非常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建筑整体非常的开阔,作为城市空间可以说是破天荒的吧,规模非常大。就好像是在对我提议道,“你也别再拘泥于小规模的建筑了,试试大型、敞开式的建筑吧”。然而,建筑本身却丝毫没有让人觉得有压迫感,而是落落大方、让人感觉到快乐的建筑,充分展现出作为城市空间的魅力。当然,巴西人天生乐观、大方,使用这些建筑的人们也同样具有魅力,这也让人大为赞叹。

  伊比拉布埃拉公园全景(奥斯卡·尼迈耶设计)
 

  妹岛:伊比拉布埃拉公园很棒呢。绿色植物与建筑混杂在一起,富有生气。随后又看了位于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的各种项目,奥斯卡·尼迈耶的作品与其说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勿宁说是一个建筑群的感觉,这让我觉得非常厉害。在这样的整体中,能够感受到他所秉持的信念。

  巴西利亚议会大厦(奥斯卡·尼迈耶设计)
 

  西泽:在建筑而言,无论多么小的规模,还是很大,原因便在其公共性。特别是公共建筑便更是如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公共建筑对城市整体的打造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与东京相比,其他地方城市还有相应的环境,打造建筑物的余地也很大,有更多的可能性。当然,地方也有地方各自的问题,但在东京难以实现的想法,总觉得在地方城市具有一定的可能。
 

  妹岛:地方的城市,也许真的有种自己打造城市空间的感觉吧。
 

  西泽:东京太大了,人们很难会觉得这是自己的街区。如果对地区进行限定,比如月岛、蒲田等更小的单位,思考地区空间的话,也许还是有很多可能性的。
 

  妹岛:自己生活居住的区域与东京整体联系起来,这种感觉确实很难产生。地方城市的话,可以再缩小一点,以市长或者区长主导进行规划,如果他们决定做尝试的话,也许能够让人感觉更为直接地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公共——个体的集合?
 

  西泽:地方上的城镇,沟通的便捷性上来讲是很好,这也是小规模城镇的魅力所在。地域的单位用某种尺寸进行统一,那么人们便会用自己的身体去衡量,这一点非常重要。这种尺寸如果是小规模的,作为一个集群也不会觉得太过巨大,从城区一端到另一端步行便能到达,或者是电车、开车到达,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是很显著的。城镇的规模较小的话,较易于把控整体形象,也让人们彼此更为亲近。其中的公共空间,也不再是某个距离较远的地方,而是自己身边的事。
 

  在美国的时候,感受最深的是美国人对于公共这一概念的理解,他们会认为那是自己的东西,或者说自己可以使用的东西。托莱多美术馆(The Toledo Museum of Art)的玻璃展厅建成时,有位年长的女性对我说道,“我们会教育自己的孩子,公共物品便是你的东西。这个美术馆便是你自己的东西,所以必须要非常爱护珍惜。”听她这么说,就觉得跟日本太不一样了。

  托莱多美术馆玻璃展厅外景(SANAA设计)
 

  妹岛:是的。
 

  西泽:这还让我想起之前在酒吧,正好与一群年轻人一起看了铃木一郎在美国职业棒球联盟创下最高安打记录的新闻,他们拿着啤酒杯,对日本人连声感谢。他们就觉得让一郎这样的优秀选手加入美国职棒联盟的日本人实在是太大方了。(笑)
 

  妹岛:对于托莱多美术馆,他们也是这样的感想呢。一般的民众都会说,这是给他们这个小镇带来的最美的礼物。
 

  西泽:是的,他们给我的感觉就好像是在说“为了我们,你们做得很好”,这一点就非常美国人的感觉。他们对于公共的理解,便是以自己的亲身感受衡量空间、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来共同建设自己的城镇。

  托莱多美术馆玻璃展厅内景(SANAA设计)
 

  妹岛:在这一点上,日本就完全不同了。
 

  西泽:在日本,对于公共的意识仍然停留在“上面的人做的事”。也就是说公共便等于行政。江户时代这两百五十年中,无论发展得多么繁华,人们还是认为区立公园、道路、桥梁等公共建筑都是官僚系统统一配置的。这是对江户时代生活的回想,但时至今日依然如此。
 

  妹岛:但是,最近开始渐渐出现非行政的团体,比如NPO、民间自发的活动开始出现了。这些活动尽管很小,却终究能够改变些什么吧。
 

  西泽:是的。细想所谓的公共或集合体,其实所属的每个人的主体性、个性以及独创性是非常重要的。从集合起来的优势考虑的话,与其让相似的人集合在一起,不如让拥有不同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更为有利。组成集合体或集团,其前提应为保持每个人的个性和主体性,作为集团的一员的同时,也必须是一个独立的个人。即便是公共性,也并非将自己置之度外,而是需要每一个人都参加进来共同努力。而且这样一来,公共空间也会不断地展现新的魅力。例如提案做出“公园般的建筑”时,便可以让更多的人在这里进行充满个性而又自发的活动。这样的话,实在是太好了。无论是艺术还是建筑,如果能够让身处其中的人们自发地想要做些什么而焕发活力,就太好了。
 

  (“美术馆和公共性”专题暂告一段落。关于艺术与公共性的对话,还能以何种方式继续呢?如果你有好的想法,欢迎告诉我们,来信请发送至shenjw@thepaper.cn。今年秋冬,澎湃新闻·市政厅将联手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共同开启关于城市小型公共空间的对谈,敬请期待。)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