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为什么说舞剧《青衣》最接近小说,王亚彬就是答案


来源: 澎湃新闻   作者:廖阳    时间:2017-08-16





       舞剧《青衣》改编自作家毕飞宇的同名小说,毕飞宇曾在多个场合表示过对这出舞剧的喜爱。“舞剧《青衣》最接近小说《青衣》,灵魂是像的。”毕飞宇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2015年至今,《青衣》演了将近60场,王亚彬一次次跟着筱燕秋从年轻走向年老,“就像衰老过60次。”
 
       排演《青衣》时,毕飞宇没给过王亚彬任何干预。今年5月,《青衣》到南京演出,毕飞宇在家乡当了一回观众。完美,揪心,残酷,怜悯,毕飞宇对舞剧《青衣》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今年9月,这部融合了古典舞和当代舞的舞剧,将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连演两场。
 
       王亚彬和毕飞宇之间有着不一般的缘分。2012年,王亚彬受导演康洪雷邀请,参演毕飞宇小说《推拿》的同名电视剧。做案头准备工作时,她重读了《青衣》,将这部小说搬上舞台的想法,从此深植于脑中。
 
       “除了小说文字本身有温度,书中人物的心理刻画也很有张力,我以舞者的视角,看到了它改编成舞剧的可能性。”王亚彬说。历经三年打磨,舞剧《青衣》2015年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演。
 
舞剧《青衣》剧照
 
       85分钟浓缩一生
 
       筱燕秋是小说《青衣》的主角。
 
       19岁时,筱燕秋因为《奔月》里的“嫦娥”一举成名,又因年轻气盛得罪师长,被逐出京剧团。20年后,筱燕秋遇见学生春来,重燃了艺术激情,《奔月》得以重排,但春来最终取代了筱燕秋的位置,登台“奔月”。
 
       “筱燕秋是一个极度克制和张扬的矛盾体,二者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张力,这种张力给了我再创作的空间。”
 
舞剧《青衣》剧照
 
       王亚彬眼里的筱燕秋具有艺术家的特别气质,单纯、执着、忘我、敏感,同时又是一个在悲剧意识中完成小说起伏的承载者。“她是一个戏痴,我是一个舞痴,这一点我们很像。”感同身受之下,王亚彬借此剧提出了主旨问题:人活着,该怎么寄托生命?
 
       筱燕秋的一生最终被浓缩在85分钟的舞剧里,8位舞者合力,呈现了一个戏痴的生命长度和浓度。
 
       王亚彬试着用西方当代舞语言,讲一个中国故事。她删掉小说中满是“烟火气”的日常情节,独留情绪最饱满的段落推进剧情,将戏中戏、日常生活、潜意识和超现实三条线交织融合。
 
       戏中戏呈现的是戏曲上的筱燕秋,古典舞和戏曲元素浓厚;日常生活聚焦于离开舞台后的筱燕秋,主打当代舞;梦境等超现实手段,则用来深挖筱燕秋的潜意识,多媒体派上了用场。
 
舞剧《青衣》剧照
 
舞剧《青衣》剧照
 
舞剧《青衣》剧照
 
       在英、法等国际团队助力下,舞美采用了极简风格。冷寂的舞台上,一轮圆月衬托着舞者孤寂的身影,颇合小说原作的凄清意境。
 
       “艺术家在创作时是要表达人的内心,排演《青衣》的过程中,我也对自己的内心做了重新解读和观望。我看到了筱燕秋作为艺术家的孤独和敏感,对生命的执着和热爱。”
 
       王亚彬将自己沉浸于人物,在一种近乎封闭的创作里,她直言这个过程“并不好过”。
 
舞剧《青衣》剧照
 
       水袖是点睛之笔
 
       毕飞宇写筱燕秋,“命中就有两根青衣的水袖”。水袖,也成了舞剧《青衣》的点睛之笔。
 
       创作之初,王亚彬邀来梨园大师裴艳玲做顾问。裴艳玲5岁即登台的经历,让王亚彬更好地捕捉到了筱燕秋的状态,以及“角”在台前幕后是怎样一种心路历程。
 
       同时,她也请教了不少昆曲名家,比如工旦角的魏春荣,细细揣摩戏曲里高度程式化的身段、手势、眼神、步伐。
 
       不管是戏曲还是古典舞,水袖都被视为表演者肢体的延展、情感的外化道具。
 
       舞剧《青衣》也有两段高难水袖舞。一段在戏中戏里,长3分半;还有一段在剧末,长7分钟。前者对传统水袖做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后者则在传统技法上做了创新和发展,风格截然不同。
 
       水袖舞都是王亚彬在排练场一点一点打磨出来的。
 
剧末那段充满悲情色彩的大水袖,王亚彬连排了一个多月,堪称难产。作为筱燕秋悲剧一生的象征,王亚彬不仅要编排动作,还要对人物的心境、状态做出精确的抒发。
 
       好在,王亚彬是古典舞出身。古典舞的动作和技术原就延续了戏曲的精华,10年的古典舞训练,让她排演起来省力不少。
 
       “我个人比较偏爱水袖,特别喜欢丝绸的质感,以及它延展身体的那种表达力。”王亚彬笑说,在北京舞蹈学院读本科时,水袖就是古典舞身韵课里尤为重要的一课。
 
舞剧《青衣》剧照
 
       古典舞解放了王亚彬的肢体,给了她一身好技术,当代舞的表达手法更自由,给了她更多创作空间,再加上戏曲,《青衣》获得了相得益彰的传播载体。
 
       “没看过小说的人,会以为青衣就是戏曲里的一个行当,其实它不仅仅关乎戏曲,更是一种极致的女性形象。”王亚彬感慨。
 
       很多女性在《青衣》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以色列巡演时,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老泪纵横,紧紧抓住演员的手说,这部剧就是为她而跳的。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