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惊艳亮相的中式园林与餐具;2017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场里让观众爱不释手的来自贵州大山深处的创意刺绣产品;北京国际时装周上浓墨登场让设计界为之着迷的布依族文化……这一件件“复活”的民族文化作品,是北京市科委支持科技与设计融合创新的成果。近年来,北京市科委加快推进“设计之都”建设,强化“科技+文化+设计”模式创新服务,助力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与弘扬,探索北京科技、设计资源与民族地区需求对接的新机制。
传下去:精准扶贫进行时
我国民族众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明珠。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些民族传统文化却面临着消失的威胁。以传统刺绣为例,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仅靠刺绣无法维持生计,年轻绣娘离去,老绣娘也逐渐老去,民族传统手工艺后继无人,面临着失传。然而,精美的民族手工艺品的强大吸引力却从未消失。
在2017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场活动中,“科技扶贫精准脱贫”展区获得了观众强烈“点赞”。走进展区,精美绝伦、富有贵州浓郁民族风情的服饰、纯手工立体勾花女包、蜡染制品等手工艺品一一映入眼帘,吸引了许多参观者驻足。
“这些蜡染制品都是我们招收的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女生做的,”北京唐人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唐燕难掩自豪之情,“我们每年在贵州招收50—80名少数民族贫困女生,全额资助并教授她们刺绣、蜡染、绢人等传统手工艺。几年来,已经有近200名贫困女生顺利毕业,成为传统手工艺人才,年收入最高的达到10万元。在成功帮助家庭脱贫的同时,也希望她们通过手艺改变命运,带动周边,改变家乡的贫困现状。”
依文·中国手工坊两位身着布依族传统服饰的绣娘现场“秀手艺”,用布依族的小绣片为参观者进行T恤改造。“经过我们的培训和设计师的改良,她们一天可以绣两件,收入近百元,”依文·中国手工坊品牌总监包唐韬指着一张绣有布依族纹样的绣片介绍称,“我们还启动了‘绣梦计划’项目,在未来三年内,培训1000名有潜力的贫困绣娘,在黔西南地区建立1000家绣梦工坊,每家绣梦工坊至少拥有5位绣娘,每家工坊每年保证有五万元订单,从而保证每个家庭年收入达到一万元。同时不断帮助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让他们拥有永久脱贫能力。”
“科技扶贫,北京在行动”。北京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扶贫开发战略,积极发挥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将科技扶贫同科技援疆、科技援藏、对口帮扶和区域合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科技成果推广、服务平台建设、创新要素对接、知识技能培训等途径,在对口支援新疆和田和西藏拉萨,对口帮扶内蒙古赤峰和乌兰察布,同河北、河南、云南、贵州等省区市开展区域合作的过程中,将北京丰富的科技、成果、人才、资本、服务等创新要素同当地资源禀赋相结合,因地制宜,创新模式,帮助当地贫困群众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提高技能、改善条件,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式”扶贫模式,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探索了新鲜经验、作出了重要贡献。
活起来:科技力量来加分
“数字沙盘、数字地图”,点击一个院落、一个房间,就可以从大屏幕上了解他们的历史信息;“数字书法”,可以让你临摹《兰亭序》,并给出评分;“数字绘画”,根据每一只鸟的特点进行了复原,点击它,鸟就活了,可以蹦蹦跳跳,叫声悦耳,进一步点击,还可以研究它们的羽毛……
这些都来自故宫文创APP。近年来,故宫文创产品“火”了。2016年底,故宫文创产品已达8700多种,已上线的8款APP平均下载量上百万次,线下商店最高销售额每天超过10万元,总营业额超过10亿元,人气空前火爆,以《故宫日历》为例,2016年年底共印刷了28.5万册。2013年开始,故宫系列出品APP,2016年苹果从上万个免费APP里评出三十家高质量APP,故宫系列占到三项。这些“赶潮流”的方式让故宫成为了热搜榜上的常客,而其中的加分点归功于科技、设计创新的力量。
文创产品的火爆离不开科技与文化的融合,离不开相关科技部门的支持。长期以来,北京市科委一直致力于以科技和设计创新保护、传承民族文化。一方面鼓励、支持相关企业针对需求,开展技术研发、服务。传统文化保护方面,与故宫博物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强科技在文物保护、修复、安防等方面的应用,围绕故宫文物保护修复科技需求,部署建设文物无损检测与交互展示系统。与市文物局合作,建设文化遗产资源库、文物元素数据库,助力颐和园、卢沟桥历史博物馆等完成数字化转型,帮助首都博物馆开展古玉器鉴定研究、书画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创新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基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资源利用与传承有机融合,围绕文物、典籍、民俗、手工技艺等各类文化,创新应用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推动文化元素提取、检索与开发利用服务平台建设,搭建中国风土民情传播平台、古典图籍文化元素提取服务平台等,形成“传统文化资源+现代设计元素开发+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产业链条,并已应用于“北京礼物”、外交、国宴、北京2022年冬奥会等用品开发。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与北京雪莲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融合设计联合研究中心”,着力开展传统图案基因在服饰和工艺品领域设计应用研究,满足雪莲集团在传统设计与现代时尚融合设计中的需要,已形成38个系列服饰产品,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过500万。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蒋彦婴老师基于几百上千年历史的文化基因,2015年策划推出首个以非遗文化基因再创造设计的主题展,设计内容涉及到夏布织造技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桃花坞木版年画等多项非遗元素,用创意百出的新设计,展现了非遗基因在衣、食、住等现代生活中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整合北京优势资源与当地产业要素对接,推动产业协作。以科技入滇、科技援藏、京筑合作等为契机,发起“设计志愿”活动,整合50余家优势企业资源入滇、入黔、入藏、入筑,对接当地特色资源,促成依文、唐人坊等12家企业在贵州、云南等地建立工作站、成立创新中心,联合开展手工艺培训,建设印染、纺织等技术服务平台,建立设计博物馆、设计图书馆等,推动北京优质资源在当地落地,服务当地产业升级。其中,唐人坊在贵州开办唐人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院,每年免费招收近百名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传统手工艺制作,还专门聘请技艺高超的民间工艺美术家和手工艺传承人,教授学生们学习濒临失传的民族手工艺,截至目前,已培养数百名学生成为手工艺传承人;2013年,唐人坊在惠水县建立的民族服饰博物馆,收集非遗传人的作品用于观摩和教学,馆藏民族传统服饰、绣片、蜡染及银饰等西南地区珍贵的手工藏品数百件。2015年,木真了成立“湘西非遗工作站”,开发设计了大量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创新产品,获得国家及地方的认可,并结合苗族、土家族等民族手工艺及民族特征,设计了服装、饰品等旅游产品。
2015年,“云科·东道品牌创意创新中心”成立,这是北京市科委、云南省科技厅支持东道品牌创意集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推动“科技入滇”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具体举措,其中一项重要工作便是在云南开展品牌顾问与创意设计服务,深入挖掘并提取彝族传统民族因素,通过创新设计将民族文化融入现代科技产品开发之中,推出了一系列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让彝族文化“活”在当代生活。
今年年初,北京市科委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达成长期合作关系,围绕民族地区资源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实际需求,推动首都科技、设计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融合,探索科技创新成果向民族地区转化的模式,汇集联通更多优秀资源,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打造特色品牌,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加新供给、培育新消费,为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更多实效,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走出去:让世界看见手艺之美
“让世界看见中国手艺之美,让民族文化活起来、走出去”,这是所有民族文化传承者的心声。
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由于经济和历史的因素,相对闭塞,难以走出当地,即使走出去,如果没有设计的加工和提炼,传统的民族元素的文化内涵难以被现代人接受和理解,正如东道品牌创意集团相关负责人所说:“创新设计更多的是把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意识相结合,通过创新设计的手法,对民族元素进行提取、设计、再生,帮助民族文化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不久前圆满闭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市设计创新中心承担了论坛的整体品牌形象、城市灯光、国宴国礼等项目的设计工作,在保障论坛顺利进行的同时,以设计创新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提供了高规格的“中国服务”。例如东道品牌创意集团以渐变色的金、蓝色两条丝带为主元素,设计了“峰会”的会徽及整体品牌形象;北京工美集团为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领导人及配偶设计了体现北京历史文化或地域特色风貌的纪念礼品;清华同衡以中国水墨画中“水墨山水”和“金碧山水”为主题,借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染、皴、勾”承担了北京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21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夜景照明工程设计,包含环湖山体、岸线、建筑和以范崎路为主的景观道路照明;华江文化为欢迎晚宴设计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餐具、座位卡、菜单及全场置景。
将布依族传统的图案以及元素进行提取和创新应用,让民族的元素以现代的、时尚的新面貌呈现,是依文·中国手工坊“发现—整理—创新—应用”模型的成功实践。在今年3月份结束的北京国际时装周上,布依族民族元素首次通过时装秀的形式展示给世界,国内两百多家媒体、国外170多家媒体的共同报道让全球8000多万人同时认识了“布依文化”。时隔近三个月,包唐韬仍抑制不住激动,“9月我们还准备把布依族文化带到伦敦时装周,让英国的设计师和企业也能用上布依族的元素去做创新设计,而且通过手工坊线上数据库的匹配,能够为绣娘带来稳定的订单和收入。”他透露,手工坊数据库试运行以来,已有二三十家企业主动接洽,为1000多名绣娘开拓订单承接渠道与绣片产品的销售,通过中国手工艺联盟企业和全球设计师资源,实现了对200多位绣娘产品的再设计、生产和国际输出,建立了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设计师和消费者去认识、运用中国传统手工艺。
未来,依文·中国手工坊还将在欧洲乃至全球范围内,建设中国时尚文化展示中心,让中国手工坊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又一座桥头堡、链接器,将中国手工艺匠人的作品带上国际舞台,让他们被世界看见、被世界尊重。而经过现代美学翻译、整理的少数民族纹样库,也将源源不断地给来自全球的设计师提供创作灵感,让世界聆听中国故事,惊叹中国设计,爱上中国产品,让来自中国的时尚态度影响世界,让中国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据悉,2017年9月19日—27日在“民族地区文化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专题研讨班”培训期间,将召开民族地区创意服务联盟成立大会,该联盟将成为建设民族文创产业创新服务平台连接供需双方的链接纽带,提供项目对接、人才培训服务、展览与国际推广等活动,未来计划引入文创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推进区域合作,推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下一步,在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方面,北京市科委将继续以解决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中面临的科技问题为主要内容,推动成熟适用的先进技术落地,提升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能力和技术水平;以丰富和改善民族地区的文化产品供给为目标,通过成立联盟等形式,搭建创新服务平台,推进北京优秀设计研发资源与民族地区的文化创意发展需求对接;以民族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丰富资源为基础,促进成熟技术、设计创新落地转化,形成特色品牌,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加新供给、培育新消费。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以提升民族地区自主创新能力为方向,建立人才交流、培养、引进互动机制,畅通优势资源落地渠道,推动先进理念、经验在民族地区的推广应用。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