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最大的一号综合馆里,有一处面积不大的展场,相比周围人群攒动的展台,它显得有些安静。来展台的人或静静地观看产品或不停的拍照留念。这就是由文化部主办的“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成果展”。有30多家文博单位的文创产品在此亮相。其中不乏故宫、国博这些知名的文博单位,也有一些地方上的文博单位。
2016年5月份,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若干意见》,对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做出部署。时隔一年,政策落实如何,这次展览给了一个很好的展示。
展览的承办方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李宇告诉记者,展览最初考虑用四个场景化来展示,包括让文物资源火起来,文化IP成就生活之美,与互联网+数字技术融合,文化IP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然而报名的文博单位超出了预想,考虑到场地有限,因此改成了成果展,只展示了30多家文博单位的一部分文创产品,大部分单位的产品只放了一两种,“这个展示并不是为了售卖,更多的是为了提升大家对文创产品的认识。”
什么是成功的文创产品?
文创产品不仅仅是一个展示品,更重要的是“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当中。文创产品应该成为一种生活场景化或者生活实用化的一种诉求。
李宇认为,一个成功的文化创意产品应该满足3个要求。第一,IP具有普世价值,第二,产品的创意设计、制作真正能够达到与众不同,第三个就是产品实用价值是否得到市场的认可。
然而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中发现,除了一些知名的文博单位,大部分的文博单位在文创产品自主开发上都面临着缺钱缺人缺运营的窘态。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人才不足,尤其是创意研发、经营管理、营销推广人才紧缺等制约文创产品开发。
李宇认为,自主开发永远慢于社会力量参与的众筹众创,市场和设计师团队会对于产品开发有重大的影响,“有成熟的市场,那么市场能教育、引导你。有很好的设计师或者团队,他们能够帮你开阔视野,创造更多产品放在市场上去试验,两方面缺一不可。一个是眼界问题,一个是资金问题。”
文创产品的开发只有真正面对市场,面对大众需求,才能成为产业化发展的一个方向。
如何破解机制问题?
谈到发展,大部分的文博单位都会谈到机制的问题,作为试点单位之一的北京鲁迅博物馆,其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采访时曾经表示,尽管馆里非常希望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物力进行文创开发工作,但碍于开发风险和没有专门的项目资金,很多时候,这种想法并没有办法完全实现。还有一些文博单位积极性不高。
李宇认为,体制机制问题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但现阶段制约发展的因素还比较多,还有产品质量问题、市场问题。
2016年5月份,文化部等部门发布了《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2017年1月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确定备案了154家试点单位,要求各试点单位承担“先行先试”的重要职责,各级文化、文物部门要积极鼓励、支持各试点单位开拓创新、大胆探索,并给予政策措施保障,健全合理的容错纠错机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支持保障试点工作。
国家有了相关政策,关键还是文博单位勇于突破的决心。领跑还是跟跑取决于文博单位的态度。对创意产品的发展来说,走出去就是一马当先。
如何破解同质化问题?
漫步看这30多家文博单位的文创产品,大部分的产品都是丝巾、茶杯、笔记本等这些司空见惯的日用品,除了图案不一样,记者看不出博物馆本身文物资源的IP。同质化问题成为当前文创产品发展的一个痛点。
为什么会出现同质化?鼎艺工业设计贡献公司董事长杜俊认为,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面对多品种和大批量的问题。如果市场没有多品种,消费者就没有太多的选择,就无法实现大批量下单,这种情况下,成本就会相对很高,只有当“多样化”的文创产品匹配“大批量“的消费市场时,市场才会有实力消化掉这些文创产品。如果让一家博物馆单独去做文创产品是很困难的,跟一家景点单独投资开发系列的文创产品一样,成本会很高。这就导致了文创产品同质化。
也许有的文博单位先知先觉,想走出第一步,要与众不同,要脱颖而出。那他就会起到带头作用,一旦大家形成了认识,所有人都争先的时候,市场就会做出判断。不是所有辛苦的付出都一定会有回报,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
李宇认为,市场还远远没有达到一个高层次的饱和,对文博单位来说,现在还属于让大家认识、认可的阶段,坚持下去,就能成为市场的翘楚。当然,这会很快被大家仿效,而后要奋勇争先,否则就会被这种仿效所磨灭,但是永远会有领头羊出来,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市场化必经之路。“如果不想被别人效仿,那么就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从国家到各级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也是强化了这一过程。
对大众来讲,我们的文物永远躺在博物馆当中,不为大众所知,不能为大众所用,那这种公共文化产品是无用的。此外,文物资源本身是很好的IP,完全可以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来服务,如果不能很好的利用,那么将是非常大的浪费。无论是作为公共文化产品,还是促进文物产业的发展,文创产品的开发都有积极意义,这也为文化领域供给侧的改革打开一个缺口。
如何将文物资源与IP的有机结合?
不同于其他的产业,文博单位只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就可以通过创意设计和文化引领市场的发展。在李宇看来,文创发展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跨界融合、科技引领、文化提升和合作共赢。
跨界融合就是要用于表达出自己的看法,文创产品不是只能为文化服务,更要为产业服务,甚至为小众服务,让小众集合起来为大众服务,要有不断变换的这种市场思维。
科技引领并不是通过简单的数字化把文物活起来,动起来,互动起来,通过数字化,最后要推出产品,如果不塑造出产品,就无法复制,无法成为产业化的一种量级的提升。近日文化部发布了《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更是为博物馆文创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文化提升有两方面的涵义,一个是必须挖掘好文化含金量,挖掘不是从无到有的挖掘,是在已有基础上和现实的人的生活要发生关系的挖掘。“并不是说我研究一个特古老的汉字偏旁部首,然后说出来,这跟我的生活没关系,这不是市场挖掘。”第二个是挖掘它是如何实现的工艺和材质,就是说好的想法有了,关键是落实。文化提升是大文化的提升,是贯穿古今,贯穿中外的提升。
“有了这个文化提升以后,就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就是我们怎样做好创新机制,一定是合作共赢,你自己干不了,有人能干,大家都干不了,我们可以和一些能够干的人共同完成,又不是独门绝技,自己闭门造车,造不出来,造出车也上不了路,上了路,车很多,人也不会给你让路。”
“当然,合作机制面临的是市场问题,并不是简单是产品研发的问题。更多的是体制和机制的变化。”李宇说。(记者成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