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球电影市场似乎遭遇了一个寒冬期。北美和中国,全球最大的两大电影市场,都遭遇了不同的困境:北美票房持续低迷,暑期档甚至出现了票房三连降;而在中国,国产电影一片衰退,大量电影出现严重亏损。
2017年,对影迷来说并不是值得欢呼的一年。
可对于单纯的科幻迷或者科幻电影迷来说,这一年,非但不能算是糟糕,反倒是有些精彩。
近日,有关科幻电影的消息不断刷屏。
北京时间9月15日,著名科幻IP《猩球崛起》系列的第三部正式在国内上映,期待了两个月之久的科幻迷们终于如愿以偿。
青年作家江南早期的代表作《上海堡垒》近日也发布了首款概念海报,并公布了演员阵容和上映档期。
全世界最大的电影IP,《星球大战》则确定了第九部的导演人选,《星球大战7》的导演J·J·艾布拉姆斯将再次挑战这个最难拍摄的IP。
所有这些消息,或叫人兴奋,或充满争议,但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科幻电影正迎来新一轮的爆发,以2017年这个科幻大年为基点,科幻电影正在驶向更远的未来。
名副其实的科幻大年
2017年,是伴随着一部部经典的科幻电影开始的。
1月份,《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在国内上映。或许在《星战》迷心中,这部电影卖情怀卖得有些过了,相较于前作并无太多突破,故其评分也在各星战影片中排到了较后的位置。
不过单从视效、动作来看,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和老《星战》一脉相承,同样走在了行业的最前列。
不久之后上映的《降临》,是近年来少有的获得较高关注度的硬科幻作品。该片不仅斩获了多项奥斯卡提名,更是成为派拉蒙近年来少有的能够盈利的作品,全球1.6亿美元的票房,是投资成本的近4倍。
尽管这部电影在中国上映时受到了冷遇,票房甚至不如同期上映的《太空旅客》,但对于中国的科幻迷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院线体验:不以视效来取胜,而是靠着故事让人感受到了最纯粹的科幻作品的魅力。
今年上半年,收获关注度最高的三部科幻影片,要数三个超级IP——《银河护卫队》、《异形》和《变形金刚》。
三者的命运可谓截然不同:《银河护卫队2》成为了近年来漫威口碑最好的电影之一;《异形:契约》中规中矩,但也满足了很多中国观众在大银幕上一睹《异形》风采的愿望;《变形金刚5》的口碑则进一步下滑,让人对这个系列彻底失望了。
今年还是老牌科幻作品集体“回归”的一年。作为经典怪兽类科幻电影的鼻祖,《金刚》今年推出了续作《金刚:骷髅岛》,携手另一部同样被视作是最经典科幻系列的《生化危机》的最终章,一起成为了今年最卖座的影片之二。
而漫迷们心中最经典的科幻作品《攻壳机动队》的真人版就没那么幸运了,尽管影片已经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原著中的诸多设定,但仍旧无法获得原著党们的满意。而复杂的设定则让一般观众有些懵逼,最后两边不讨好,成为今年境遇最尴尬的一部科幻大作。
暑期档因为国产电影保护政策,众多好莱坞大片都无缘中国院线。待到暑期档一结束,科幻电影又再度成为了电影院里的重头戏。
在评价吕克·贝松的《星际特工:千星之城》时,著名影评人关雅荻说,视效好到可以让人对一些剧情上的瑕疵忽略不计。他说:“这次导演利用数字技术的进步,几乎实现了他所有的视觉想象。”
正在院线热映的《猩球崛起3》则是制作技术的另一层突破与创新,为了让片中的“猩猩”效果更逼真,维塔工作室动用了998名工作人员参与到了幕后制作中,整部电影的95%的镜头量,堪称史上之最。
现在看来,科幻电影真的撑起了今年电影市场的大半壁江山,如果将这些电影都从2017年片单中剔除,那么今年的院线电影真有些乏善可陈的意味了。可以说,人们几十年来对于太空、科技、怪兽的幻想,终于在这一年开花结果了。
中国科幻也在路上
和好莱坞科幻电影的一片繁荣相比,中国科幻电影似乎还是叫人感到“糟心”。
曾被视为中国科幻片的希望的《三体》,不仅不断跳票,连电影改编的版权也传出了易主的消息,曾经“90%的视效”的豪言更是让片方进退两难,成了一个被人反复吐槽的笑话。
在好莱坞科幻大片在院线大放异彩的过程中,中国科幻片的成绩,则比其他任何一个类型的电影都更加“惨不忍睹”。
那么,中国科幻真的已经被世界远远甩在身后了么?
其实不然。虽然2017年,中国科幻并没有像好莱坞一样,有一次大爆发,但相较于往年,这一年我们的科幻电影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尽管《三体》仍旧遥遥无期,但大刘的另几大IP却都算是步入了正轨。5月,改编自刘慈欣2000年出版的同名小说的《流浪地球》开机;7月26日,宁浩新片《疯狂的外星人》召开了发布仪式,宣布这部改编自刘慈欣《乡村教师》的电影将于明年大年初一上映;《三体》外宁浩最著名IP《球形闪电》也已经备案……
更叫人振奋的是,中国科幻电影终于在刘慈欣外开拓出了更多可能性。
张小北的《拓星者》就被外界给予高度的期望值,这部作品虽然还在拍摄当中,但早有业界人士评论它是“有望开启中国科幻片元年”的一部作品。
而由古天乐主演的《明日战记》、鹿晗主演的《上海堡垒》等一线演员主演的项目的推进,则意味着中国科幻电影产业的商业化程度,又大大加深了一部。
此外,今年1月,由北京惊奇举办的中国首个科幻电影节——惊奇映像电影节在京举行。在电影节的创投会上,惊奇官方还发布了计划孵化《七重外壳》、《时空乱流》、《拯救人类》三部科幻作品的准备。这三部作品涉及时空错乱、废土等多个国外科幻常用的题材、主题,对于向来以软科幻为主的国产科幻片来说,这是一次极大的突破。
所以,尽管2017年已经过去三分之二,而我们还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科幻片,但这一次,中国科幻片绝对不只是看客,也许就在不远的2018、2019年,中国科幻迷们所牵挂的“中国科幻元年”真的能够到来。
未来是星辰大海吗?
别看电影产业发展到今天,相比于喜剧、动作等类型电影,科幻片在世界电影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不是特别大,但科幻电影本身在电影产业的发展中,却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早在电影诞生之初,科幻电影就已经大放异彩了。
譬如1902年,乔治·梅里爱就将儒勒·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和威尔斯的小说《第一个到达月球上的人》改变成了电影《月球旅行记》,这可以说是科幻电影的开山鼻祖之一了。虽然故事简单,也没有很炫目的特效,但这部作品确实满足了当时人们对于太空、对于未来的幻想。
在没有电脑、没有高科技年代,梅里爱等先驱者,靠着最原始的方式,完成了这一部部科幻经典,梅里爱甚至会亲自给影片底片上色,将黑白电影变成彩色的。
伴随着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人们的幻想开始通过科幻电影得以实体化。
《金刚》、《侏罗纪公园》、《人猿星球》、《少数派报告》、《星际舰队》等影片的出现,让科幻片逐渐成长为了一个成熟的影片类型。虽然今天看来,当时的那些影片受制于技术,看上去十分粗糙,毛边感很足,例如早先的《人猿星球》里的人猿就显得有些滑稽。但不可否认的是,科幻电影的工作者,始终站在电影产业的最前端,推动着电影的发展。
动作捕捉技术、数字技术等进步,3D、裸眼3D等的成熟和推广,都和科幻电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还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3D电影和3D摄影技术才正式成为主流的吗?正是从《阿凡达》这部跨时代的科幻作品开始的。
经过了百年的沉淀,而今科幻电影又迎来了一个新的爆发节点。
各项硬件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科幻电影的呈现提供新的契机。《人猿星球》里没能呈现出的人猿,在《猩球崛起》里已经难分真假了,《星际迷航》里没能展现出的宇宙的景象,大多数宇宙科幻片都能刻画得相当完美了。
而到了2017年,众科幻电影又有了新一轮的革新。那下一步,我们将驶向怎样的星辰大海呢?
与此同时,观众的需求的增加,也刺激了科幻电影的进步。以中国市场为例,科幻电影的集体筹备,和此前“轻工业感”十足的类型电影的集体衰退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当观众不再满足于都市爱情校园清新时,宇宙、怪兽、未来,那些紧扣着我们儿时想象的主题、那些和人类共有的幻想和期待相结合的命题的呈现,就变得迫切而必须了。
搁浅的《三体》能随着技术的成熟重启么?《星球大战》的导演能够一雪前耻么?VR技术什么时候能应用到3D电影里呢?所有的疑惑,所有的答案,都指向了未来。
一百年来,科幻电影带我们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电影发展的节点,2017年,或许就是一个新的起点。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