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火了,多少让中国发行商和影评人有些意外。这是一部典型套路的宝莱坞影片,讲述一名摔跤手培养两个女儿成为世界冠军的故事,情节并不独到,甚至有些落入俗套,但观众就是好评如潮,普遍的看法是,励志、真实。
影片女主人公的原型是英联邦运动会摔跤冠军,不过女性的社会地位问题在印度是舆论长期关注的焦点,在宝莱坞的电影里,女子大凡都是美丽、动人且温良、顺从的,或许恰恰这部影片中女子的坚毅、拼搏,感召了观众。阿米尔·汗无疑是票房之王,少年出道如今年过半百的这位影星出演的电影基本都能保证质量和票房。他出演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幻影车神》等影片都是当年的票房之王。尤为难得的是,银幕之外的阿米尔·汗人品、性格俱佳,他在印度甚至是社会道义的代言人。为拍摄《摔跤吧!爸爸》,这位老戏骨为了表现从青年到中年到老年的形象,不惜增肥到大肚腩又减肥到浑身肌肉,这种专注和敬业,恰合了影片的主题与精神。
“每每有产量,时而有佳作”,这是国际影评人对印度宝莱坞的一贯评价。位于孟买北部的这个电影生产基地每年推出1000多部电影,卖出30多亿张影票,每年产业规模超过20亿美元。几年前一位阿富汗媒体人曾这样说,不要在晚上八点半给阿富汗人打电话,因为那个时候,印度的电视肥皂剧《每个婆婆都曾经当过儿媳》被译成达里语正在阿富汗最大的电视台上演,人们都在电视机前面追剧。这就是宝莱坞的力量,在世界不同肤色、宗教和语言的各个地方,总有一大批观众带着热情观赏宝莱坞的影视作品。
宝莱坞已经走过100多年,这里常年保持着一贯的风格:叫座的影片一定要由大明星坐镇,爱情是永恒的主题,美妙、神奇的白日梦是不可或缺的佐料,大多数结局是皆大欢喜。有歌舞、有美女、有英雄,还有那种没有讽刺意味的乐观精神,夸张却不失生活,传奇却可以触摸,貌似接近却不可及的感人和动情故事带着观众全情投入。
宝莱坞也一直受人针砭。从早期改编印度神话,将其搬上大银幕,到拍摄花俏虚构、不切实际和逃避现实,宝莱坞影片广为人知的个性缺失是脱离现实,忽视当今社会中的紧迫问题,因而被称为“逃避主义电影”,也正是这个原因,宝莱坞影片在严肃影片为主的世界知名电影节获奖的数量无法与其影片产量相配。尽管题材丰富多彩,但宝莱坞上空也有无形之手。比如长期以来,接吻的场景不允许出现在影片中,这一直被看做印度对电影审查的一个标尺。一年多前,印度政府封杀了纪录片《印度的女儿》,试图再次让讨论妇女问题的人保持沉默,这部纪录片重温了2012年德里一名23岁的女性被野蛮轮奸一事,影片被禁,折射了印度社会文化中长久难以打破的禁忌。
然而在印度电影人看来,宝莱坞一直尝试变革。在“黄金期”的上世纪50年代,刚刚独立的印度正在急切地寻找身份认同,诞生了众多体现民族精神和独立意识的影片和导演,至于70年代和80年代商业化的发达,他们认为那是电影产业保持繁荣的必然条件,因为只有满场的观众,才有充足的资金拍摄新电影、推出新影星,而至于爱情、动作、歌舞、传奇、大团圆,那本来就是喜剧的要素,在印度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制作的主要面向发展中国家观众的电影,印度电影人认为喜剧才是宝莱坞盛名于世界的秘诀。
印度电影人还认为,在年产1000多部的影片里,其实不乏现实主义的影片,他们是有深度、有思想的,尽管不是宝莱坞的主流。他们还认为,印度不乏新流派的电影人,然而耐人寻味的是,他们的作品却往往止步于国门,因为国际影视界似乎形成定规,认为这不是宝莱坞的产品。一位生活在印度的资深电影人还曾发问:当西方影评人指评宝莱坞的浅薄时,他们当中很少人到过印度,根本无法体验彩电问世、盗版猖獗以及黑社会资金涉入对于印度电影业的冲击,宝莱坞一百多年屹立不倒,本身就该是一部多么具有韧劲和力道的艺术作品,《摔跤吧!爸爸》有着宝莱坞的精神气质。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