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剧本应是电视剧王冠上的明珠:形而上,它包罗了人神共性、生死矛盾、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形而下,它集中了最为现实和敏感的社会民生问题。然而,在中国,医疗剧却数量稀罕,位置边缘,观众满意度差。一种是问题出在主创的投机心理上,草率地将医疗剧当成“穿白大褂的偶像剧”来拍,白大褂成了明星们的耍酷装扮,把主角谈情说爱的场所换到了手术室病房,外加“麻将唤醒法”、“诊脉摸胎心”之类不靠谱的情节当佐料,这样“挂羊头卖狗肉”的所谓医疗剧,自然遭到普通观众、医生群体的厌弃;另一种虽然本身基于严肃敬畏的创作心态,怀揣理想主义的情怀,铆足了十二分的力气,过往的作品手艺也属上乘,然而一出手却还是个“自己浑身都是病”的医疗剧,成履历表上的“滑铁卢”——比如六六在如日中天之时呕心沥血的《心术》,赵宝刚“青春系列”顺风顺水时的《青年医生》,以及当下正在北京卫视播出的“国剧良心”团队正午阳光出品的《外科风云》。
国产医疗剧真的中了“逢拍必败”的魔咒?
“三座大山”
剧本难拍摄难审查难
中国医疗剧很少,主要是有“三座大山”压着:剧本难,拍摄难,审查难。2010年之前,为数不多的几部国产医疗剧其实应该算是生活剧或者涉案剧,拍摄手段也非常简单,手术室里,手术台,无影灯,擦把汗就完了;手术室外,医生跟病人纠缠,和家属谈恋爱。曾有一部以医院为背景展开涉案的电视剧在非黄金档播过一遍后就被叫停了,因为医疗界强烈反感。
2010年在央视一套播出的《医者仁心》,号称是国内第一部全景式反映医生职业生活的医疗剧,也是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转制挂牌后投资拍摄的第一部作品。它的主笔徐萌是职业编剧,为了剧本专门到人民医院体验生活,穿上实习医生的白大褂跟医生们一同工作、吃住、学习了三个月。“医疗剧是不能靠生编的,首先医疗是它的行为主体,要把这个行业写透,要让医生觉得这是我们平时想说,但不会跟外人说的事。所谓‘医生的心情’,编剧要了解医疗史,科室分布。如果你不了解大的背景,不了解医学技术史,写出的东西就不对味。”六六后来创作《心术》,也因为医学“零基础”,潜伏到三甲医院两年才完成了剧本。
这样的剧本孵化模式注定高能耗低产出,且即便是两年的“潜伏”,对专业性壁垒极强的医学来说,也不可避免地走味、夹生。之后的医疗剧,编剧的医疗从业背景成了“标配”。《外科风云》编剧朱朱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在美国读临床流行病专业,有临床经历,熟悉医学专业知识,且已经创作过两部医疗题材剧。《产科医生》编剧张作民早年受家族影响,高中毕业被分配到当地一家三甲医院手术室做最底层的护工,他的工作是,每天上夜班,守在急诊手术室外,将手术完毕的病人送病房或者送太平间……“那份工作很苦,但两年中在等候手术结束的间隙,透过医院手术观摩室的天窗,我看遍了这家医院的手术。”这段特殊经历也使《产科医生》成为迄今为止在医疗专业度上评价最高的一部国产剧。
张作民认为,国产医疗剧最大的问题实际上是缺少制作医疗剧的专业团队——不仅仅是编剧,导演、道具、美术等各环节都要有专业素养,而这在国内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可能性几乎为零。张作民透露,在拍摄《产科医生》时,他向剧组提出任何人物都不能抽烟,医生不能在病房里吃东西,不能戴假睫毛首饰等,剧组都做到了。但还是有很多瑕疵无法避免:比如有观众看出阅片箱上的片子不是妇产科病人的。这种细节如果是美剧会找真的片子,而剧组只是随便找一张挂上;《产科医生》在后期时删了很多生命监测仪的镜头,就是因为病人血压异常时,监测仪上的数字却显示正常。这实际上是道具不到位……这些细节,由于看了很多年美剧,观众已经不好“糊弄”了。
不可回避的还有,医疗剧作为行业剧的特殊之处在于审查上有两个“婆婆”,不仅要通过电视剧主管部门的认可,还要经得住行业主管部门专业方面的审视。好几部热门医疗剧的主创,都谈到过在这方面的磨合之艰难。观众或许无法了解个中“难言之隐”,但确实看到了一些虚化、美化、柔化的结果。比如,《医者仁心》曾经一定程度上涉及了医患矛盾,撕开了医疗剧温情脉脉的面纱,但是剧中的主角都是医术高超、对病人和蔼可亲、甚至积极帮病患解决经济问题的“神”,反而是病患家属在不断地制造麻烦。
“差评潮”
借医院拍摄全剧手术室的戏用10天完成
《外科风云》的制作团队是业内口碑很好的“处女座”团队,但在医疗细节上却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差评潮”。导演李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并不开脱,仅如实表达了拍摄条件跟不上的无奈。比如没有像美剧那样按照实景搭建的摄影棚,借医院拍摄、全程都在“抢镜头”,全剧手术室的戏用10天完成,因为医院严格控制手术室的门打开,所有跟手术室门有关的戏份都是一天集中拍摄完成的;昂贵的体外循环机医院不外借,剧组只能用一根管子,往里面倒人工血,为了让血液看起来是流动的,道具小哥只能用嘴嘬,拍摄那一天他喝了整整一桶血;跟手术室借的开胸器,医院要求不能沾血,所以带血的画面只能用特效后期做上去等等。
正如《外科风云》男主角庄恕一句提纲挈领的台词:“生命科学里,只有尽力没有完美”,医疗剧也是如此。虽然国产医疗剧每每槽点百出,但经过几部大剧、正剧不断试水,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已经有了小步前进。
“尺度”
兼具避开“红线”的聪明与直面矛盾的勇气
以最新的《外科风云》为例,开局虽然深陷专业细节漏洞的指责,“金牌团队”美誉貌似毁于一旦,但随着剧情深入,它的口碑又开始发生了逆转。这是因为越来越多人理性地认识到,作为一部医疗剧,比细节精准更重要的,是能否展现出医生的职业精神,回归医疗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如果说当年《心术》试图直面医患矛盾这一最敏感的社会话题未果,最后被修剪到不伦不类;后来的《产科医生》就是以《心术》的教训为经验,有效避开“雷区”,致力于触及矛盾产生的根源,探索病人与医生的相处之道,为紧张的医患关系温情把脉。这种避开“红线”的“聪明”,直面医疗行业弊病的勇气,探讨解决办法的努力,让观众既感同身受,又看到解决问题的可能出路。
同样,《外科风云》里也能看到很多《产科医生》“趟”出来的路,比如医院的人事斗争、高层的权力私心竟然也能影响到对病情的处置,医生也不都是高大全的“神”,甚至还有彻头彻尾的“反面”像。这些“灰色”地带的存在保全了一部现实题材应有的真实性,同时又不影响全剧积极阳光的正能量。这种平衡正是当下医疗剧的“尺度”所在。
无论《琅琊榜》还是《北平无战事》,正午阳光的戏一大特点是慢热、后劲足,《外科风云》也是这个风格。作为食道方向的医学专家,女主角同时面对两个病例,一个是手术治愈可能性极大但家长放弃治疗的早产患儿,一个是已无治疗意义只会增加痛苦但女儿为了守孝坚持要手术的老年患者,前者,医生有强烈的治病救人愿望但却无能为力,后者因理性的知晓医学边界同样有着深深的无力感……剧情进入中后段,这样对比、交叉的案例比比皆是,使得该剧在医疗和人性哲学命题上的思考愈发显出力道。医生的每一次自我拷问,抛给观众的每一道没有对错的选择题,将中国特色的医疗剧,引向其应有的价值所在。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