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得创作灵感 斑斓色彩含文化密码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11-01





  《甲骨文启示录NO.8》
  《月亮之上NO.2》
 
  有如彩色的冰川,壁立千仞、璀璨晶莹,不可居留不可亵玩,却能够净化人的心灵……在广州南岸至尚美术馆看到油画家杨永智的“造境”个展,内心的尘垢似乎一下子被涤荡掉开去了。正如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许晴所言的:“杨永智的作品更希望传达一种联想、一种美感、一种力量。”
 
  他以西方油画为载体,用几欲喷薄而出的浓烈色彩、别具一格的光影效果,创造出一个有着中国画般似与不似效果的抽象世界,表达出画家对油画本体艺术语言的回归及对油画民族化的探索。尤其是他最新创作的甲骨文系列,当中蕴含的文化密码,引人注目。
 
  图写泼彩山水
 
  捕捉自然光影
 
  和大多数美院毕业的学生一样,画家杨永智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也是传统油画,从画石膏像、静物、人体等基本功起步,真正开始尝试抽象油画创作是从2000年开始。经过4年的摸索与思考,杨永智将中国山水画的笔墨图式,努力融入到抽象油画之中。最初创作的十余张作品得到同行的认可和鼓励,让他坚定了用油画来走个人艺术探索道路的决心。
 
  “山水计划”系列是杨永智走上抽象油画道路后最先探索的路径,也是备受认可、摘取荣誉的系列。这一批作品,杨永智用纯粹的蓝、绿、黄等强烈的颜色来涂抹山川,色彩一泻千里,河山蔚为壮观。既有油画纵深的立体感,又有着中国画的线条笔触。画面上那些不可名状的山峦,崖壁下肆意伸展的树枝,远处迷蒙的圆月,画面中的非具象符号,在似与不似之间留下无限想象空间,为观者留下无限解读的空间。
 
  为了画好这些空灵的泼彩山水,杨永智也经常到大自然中写生,捕捉大自然的光影和颜色变化。“所有艺术基本上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大自然的光影变化太微妙太丰富了,如果只是坐在家里空想,没有现实体验,是很难画出来的。”
 
  也因此,杨永智的写生又有其独特性。他会带上油画笔,直接把色彩、光影等从具体的对象中抽离出来,所以,往往一张写生作品,就是一幅抽象画了。
 
  杨永智的作品中有着鲜明的个人色彩,2013年,“山水计划”系列作品入选了意大利“佛罗伦萨当代艺术双年展”;2014年,在巴黎举办的“中法建交50周年——卢浮宫卡鲁塞尔画展”上,“山水计划”中的《东方红组画》更荣获了铜奖。这一组画,他以红色为基调,描绘了一轮红日悬空而照的绚烂场面,一下子打动了评委们的心。作品获奖以后,当场就被收藏家看中,收入囊中。
 
  在他看来,无论是什么样的艺术创作,最终都是要传达一种精神力量,真正能够感人的也是作品内在的精神力量,从这点上讲,中西方的抽象油画没有区别,油画与中国画也没有区别。
 
  从楼兰文化找灵感
 
  作品更具人文色彩
 
  尽管“山水计划”系列让杨永智名利双收,但他仍然勇敢地自我突破,走向更具人文色彩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甲骨文启示录”系列和“楼兰往事”系列。他始终认为,一位艺术家如果因为某种风格取得成功,从此就止步不前,那么其艺术生命里将大受局限。
 
  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萌芽,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有发现。甲骨文中多象形感觉,又刻录于龟甲牛骨之上,本身就与抽象画有很多相似之处。杨永智有感于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史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将甲骨文化为艺术符号,创作出油画作品“甲骨文启示录”系列。有别于“山水计划”系列的晶莹剔透、梦幻多彩,“甲骨文启示录”系列以大地一样的色块呼应文字的雏形、简单的符号和单字,以此体现甲骨文书体中严密的规律和丰富的想象。
 
  楼兰文化也可谓是世界之最的人文景观,尽管有很多学者付出了巨大心血去探究楼兰古城的兴衰与消失,其至今仍是个谜团。正因如此,楼兰古国对历史学家充满吸引力,也给艺术家带来无穷的想象。杨永智就是用他的“楼兰往事”系列来重构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用回忆性的色彩描绘出往昔的辉煌,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从早期远古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杨永智做出了非常有意义的尝试。但跟他深入交谈,才知道,他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做了不少“无用功”。大约八九年前,还在兴致勃勃做着“山水计划”探索的杨永智,从《广州日报》上看到了一篇关于宁夏贺兰山岩画的报道,对艺术极其敏感的他,专程飞往宁夏考察岩画,被其古朴粗犷深深震撼了。为此,他花了两年时间来探索岩画与其创作的结合路径,但最后并没有取得太大成效。
 
  问他是否感到失落?他笑道:“不会影响我的心情和热情。有时候我们走了许多路,表面上看是弯路甚至是死路,但其实如果没有这些失败的尝试和叠加,就不可能达到今天这个层次。可以说,这些失败其实是化成了营养,并未浪费,只是没有具体显现出来而已。说不定,某一天也许我就突然来了灵感,驾驭得了岩画这种图式了呢……”
 
  正是这种淡定和投入,让杨永智能够“于无声处听惊雷”,找到别开生面的表达形式。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江粤军、廖筠卿
 
  转自:广州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