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千字文》,我用毛笔行写了1830遍,用了16年的时间。

百川现场书法
《千字文》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的秘书周兴嗣。
公元513年的一天,梁武帝为了教育子女的需要,指示周兴嗣,将别人从书圣王羲之碑帖中,拓下的1000个意思完全不相连的字,编排成一篇儿童歌谣。
周兴嗣受命之后,立返家中,锁闭房门,凝神静思,忘我吟诵,一夜之间,须发皆白。竟然在不足24小时之内,写成《千字文》。
此事越千年,至今想来,依然让人匪夷所思,疑有神助。
《千字文》面世后,一直成为中国古代儿童早期教育书本“蒙学三篇”之一,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千字文》又因为繁体字个个不重复,所以它传世之后,唐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历代著名书法家都用它,作为最佳书法内容的范本。
而且,这些书法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书写《千字文》非常刻苦,皆如着魔一般,殚精竭虑,乐此不疲。元代赵孟頫曾一日书写《千字文》10篇,达万字以上。
王羲之七世孙、隋末唐初的智永和尚,耗时30年,书写《千字文》800篇,分赠到浙江的各个寺庙,在当时成为一个“爆炸性”新闻,被争相传颂。但时至今日,存世原作不足一二了。
介绍完《千字文》的历史由来和书法渊源,就要说到我与千字文的故事了。
我自幼喜研书法,四岁便在父亲的指导下,用智永、赵孟頫的《千字文》练字。17岁参加了全国书展,20岁之前已经获得十几次书展奖励。参加工作后,依然笔耕不辍,尔来40余年矣。
伴我岁月成长,随我人生成熟的,就是我在《千字文》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对中国书法的理念。
那就是:一要很美观。书法作品要让人看着赏心悦目,就像看见美人、美景、美食、美器等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勾人心思,让人怀想。
二要功夫深。无论是书法宗师二王,还是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行书四大家苏黄米蔡,都有类似于“墨城池,笔生冢”的学书轶事。
三要大众化。唐代诗人白居易“吟诗赠老妪”,用来检验作品是否通俗易懂,这件事对于我的书法理念影响很大。
近年来,我有幸先后得到启功、沈鹏、欧阳中石等书法大师的亲自指导。启功大师曾评价我的书法作品“书行端庄,意韵流长”。
我想,评价我的书法好坏,不仅是行家里手,也应该是普通大众。以上这三条书法理念,都是我16年来,写《千字文》渐臻成熟的。
我的1800多遍千字文书法,都是什么样的呢?它们写在两张横2.28米,竖0.5米的八尺宣纸上。每个字的长宽3.5厘米,就像核桃一般大小,整张纸没有打横格、竖格、米字格等等格式。
我在写字的时候,讲究首尾不停顿。我写一张纸的行书千字文,大约500字,只要一坐下,就从头到尾一气呵成,连续几个小时,中间不休息,就像练气功一样,融会贯通,不能泄气。
还有就是简繁体都有。其中,简体字主要是考虑适应当今时代特点,面向大中小学生等求知群体,符合广大普通老百姓的观看和欣赏。
16年来,我写《千字文》,经历了手出茧,腰增生,颈疼痛,坐生疮的种种苦难,虽“衣衫渐瘦”而终不悔,就为了追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16年来,我写《千字文》,用纸一屋,用笔一筐,用墨一池,迄今为止,我成为这个世界上,写行书千字文最多的人,已经申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百川习作
许多人问过我,您写1800多遍千字文,不烦不累不厌倦吗?实际上。我是有心结的。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方面就是为了怀念我的母亲。20年前,我的母亲中年因病早逝。最初5年,我怎么也摆脱不了哪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后来,我就没日没夜地练字,以定神、养心、静气。
这一写就是16年,也没想到这一写,就写了1800多遍《千字文》。16年前,我是为了怀念母亲,开始写行书千字文。所以,我想,前1000遍《千字文》,无论如何也是一定要献给天上的她老人家的。
另一方面,我也想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尽绵薄之力。我将再写1000遍千字文,赠送给世界范围内的1000所,大中小学校和良师诤友,也算做点公益吧。
就学学千年之前的智永和尚,八百千文散诸寺的壮举。但唐代那时盛行佛教,崇尚佛学,而我今天所要进行的“千文送千校”的活动,也应该是属于尊师重教,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吧。
想起有一年,我与著名的文化学者于丹,在一起讲学的旅途中,她看到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我的《千遍行书千字文》一书时,欣然题赋藏头诗《千百十一》。就用它,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千遍行书千字文,
百川书法融古今。
十年艰辛苦为乐,
一生心画只酬勤。”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