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为轴 以时代为本——为新诗发展进一言


来源:光明网   作者:郭军    时间:2017-08-28





  谁也难以忘记,中国曾经是一个怎样的诗歌大国,这个烙印打下千年,早已镌刻在这个民族心灵的最深处,这样的牵绊与情感,如同流水斩不断。但当下的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在被时代推到一个角落里,成了一件沾满灰尘的古董。因为这个时代给了诗歌太多离去的理由。诗歌无用,可能是最直接的理由。那些真正的诗人黯然离开,即使坚持下来的也难免无精打采,很难从他们笔下听到震撼时代的名句。

以传统为轴 以时代为本——为新诗发展进一言

  人工智能和真正的诗人之间是没法画等号的。他们之间最大的差距就在于,机器人依靠程序和前人的作品组合出文字,而诗人凭借自己的心灵和大脑创造出诗歌,就如泰戈尔之言:“诗人之风,越过海洋和森林,去探索他自己的声音。”机器人不能等同于真正的人,那么“机器文学”同样也无法和人类文化相提并论。张建辉绘视觉中国/光明图片

  更重要的原因是如何写诗,甚至在文字技术和理解上都成为难题。在漫长的时间里,古典诗歌不仅塑造了诗歌的形式、内涵与技巧,甚至锻造了读者的脾胃。但新诗似乎无法用来抒写这个时代,感觉失去了表达这片大地的能力。而回头去找寻传统,也就是现在的古体诗词,同样失去了对时代的表达力。

  就当下来说,中国当代诗歌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也许是,中国诗歌为什么正在被这个时代远离?到底是什么令诗歌失去了与时代肝胆相照的能力?

  当前,即便是最忠实的诗歌读者,也沮丧地发现没什么新作品值得夜夜吟诵了。这背后,当然是诗歌创作力的疲惫与枯竭。时代之轮在高速中向前,诗歌已回不到旧时光。与时代沟通和对话,重新为诗歌接上地气,成为共识。

  在内心深处,人们永远不会放弃对诗意的追求。更何况,现在拥有了最新表达诗意的平台——网络。借助网络,诗歌也成为新时代重要的社交方式。互联网时代的诗歌正以网速一样的速度朝前奔袭。新媒体让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诗人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舞台,快餐式阅读也助推了新媒体诗歌的蓬勃兴起。诗歌不仅通过传统的舞台在受众中扩散,还通过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新传媒手段迅速传播扩散。全民诗歌,已经成为一个诗歌新时代的象征。新的力量和新的价值正在悄然滋长,然而新的问题也在与日俱增。新媒体诗歌缺乏发表门槛的直接后果是大量泥沙俱下的诗歌也被生产出来。这样的繁荣并不是真正的繁荣,这样的海量作品并不是真正的作品。

  在某种意义上,山寨成为这个时代的诗歌总结。这其实不只是指那些网络口水写作,不光是那些流传一时的诗歌网络作秀,而是就一些当代诗歌的品质而言。可以说,诗歌正在被商业和娱乐裹挟。片面追求的娱乐,不仅制造幻梦,它更是用视觉、词汇、表演、利益制造了一整套现实世界的游戏规则、文化范式和精神体系。它与现实交错互动,也渐渐成为现实本身。不知不觉,人们已经习惯了身边那些娱乐的声音,急着刷屏,急着梦想秀,急着一夜成名。部分当代新诗就建筑在娱乐化的地基之上,尽管仍不乏诚意的作者和作品,但总体上商业和娱乐逐渐成为这个建筑项目最大的承包商。无聊的趣味,无聊的刺激,无聊的作品,迅速铸造了部分当代诗歌的样貌与品性,而诗歌本质的虚弱,则在同时代文艺作品面前暴露无遗。

  随之消失的,还有诗歌对传统的敬意。无数网络作者在用古典的格律写着诗,但却一再重复昨日的歌谣,而无力展现现代文明带来的时代嬗变。一些当代诗歌一边割断了与祖先的精神脐带,一边被飞速向前的时代列车甩下,两边不靠,成了历史与未来的弃儿。

  规模庞大的全民写作并不一定能产生伟大的诗歌,没有了思想与灵魂,诗歌也只是量的累积和叠加。诗歌更多了,好诗并没有同步,争论却成为诗坛的主题。如果把一切诗坛的争论归结到一点,那就是:到底什么才是好诗。这场争论历时已久,在此期间不乏真知灼见,可是在众声喧哗中,理性的声音终难免被遮蔽被扭曲,争论成为争吵。而结论,始终在远方。

  诗歌就这样耗尽了自己数千年的老本,一些人自己写诗却懒于读诗。新鲜科技能带来上万好友或粉丝,安全但虚拟,制造了人际关系活跃的假象,却远离了真情实感。

  本质上说,在过去千年中,诗歌的作者和读者间总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那里藏着诗歌最深处的秘密——经验与情感。而这一切逐渐遗失了,除非能够重新把它们找回。如何找回好诗?没有现成的答案,但需要学会面对心灵,也要多接地气,重建诗歌与人的联系,重新找回经验与情感。从根本上说,好诗根本不需要寻找,因为诗歌本来就有着自己的命运,新的希望,可以在任何地方生长。

  新时代应该意味着全新的开始。中国诗歌不必与传统割袍断义,应该在传统中接续未来。诗歌的命运就在传统与未来之间。需要警惕的是,别让诗歌创作成为一种表演,别让原本充溢着灵性的诗歌,变成都市里的迷宫,变成微信里的炫技,却不再有诗意的栖居。

  什么才是好诗?感人而已。为什么诗歌总是不可避免地要与人们的情感产生联系?现代小说、流行歌曲、电影故事、游戏、广告,人们喋喋不休地提供着各种诗句,为什么?“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至于答案,其实早在千百年里代代相传,各自求解,那就是:人渴望被感动。而诗歌,从来就因为经验与情感的代代相传,成为感动的最佳载体。

  勇于探索全然陌生的网络环境,对于这个时代的诗歌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对传统诗歌意境的向往,对未来诗歌形态的想象,结合社交网络,正在想象性地重造着诗歌。

  新诗需要的不是对时代背过身去,而是在敢于拥抱大众、拥抱时代的同时,坚守诗歌的审美。因为流俗的诗,就不再是诗。以传统为轴,以时代为本,向着未来赋诗,面对火热的时代高贵地写作,应该成为诗人面对现实的态度。

  我所希望的,是以当代的立场,解析传统的力量。有传统在,中国诗歌就不是无根之木,从传统走向未来,中国新诗就不是断线风筝。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新诗与旧体诗都应与时代同行

    新诗与旧体诗都应与时代同行

    中国号称诗国,但进入新世纪以来,诗国的新诗与旧体有各执一端、分道扬镳的倾向。所以,无论新诗还是旧体诗,都应与时代同行。
    2017-08-16
  • 隐形的力量:翻译诗歌与百年中国新诗

    隐形的力量:翻译诗歌与百年中国新诗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正如美国新诗运动胜利的重要标志,在于成功地翻译了中国诗歌,中国新诗的开创者——五四新诗人们所谓的新诗形式,则大都是以优秀的译诗为蓝本建构起来的。译诗在百年中国新诗发展历程中,...
    2017-09-08
  • 国学热升温 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

    国学热升温 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

    “弟子规,圣人训……”每周六早上,佛山南海西樵镇松塘村的汇川家塾内,二十余个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毛笔书法入门知识学起,认真临摹国学经典篇章。
    2017-05-05
  • 传统文化的新“打开方式”

    一批90后艺术生近日将《琵琶行》改编成流行歌曲,在Bilibili视频弹幕网站火了。这首5分半钟的歌曲,将白居易《琵琶行》600多字的诗全编进去了,而且没有堆砌之感,旋律亲切、朗朗上口,副歌部分还用了戏剧唱腔。
    2017-06-12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