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下午,河南文艺出版社《汪曾祺集》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万圣书园举行,汪曾祺先生的女儿汪朝、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专家杨早、河南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王国钦以及《汪曾祺集》编选者李建新等出席活动并与读者交流了很多关于汪曾祺的书里书外的话题。
此次新版的《汪曾祺集》共十种,包括小说集四种:《邂逅集》《晚饭花集》《菰蒲深处》《矮纸集》;散文集六种:《晚翠文谈》《蒲桥集》《旅食集》《塔上随笔》《逝水》《独坐小品》。全书均以初版本或初刊本为底本,并参校了各种文集及作者部分手稿、手校本。
王国钦说,在《邂逅集》里,黄裳先生有一段话,说“曾祺的创作,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其终极精神所寄是诗。无论文体如何变换,结体的组织、语言的运用、光彩的闪烁,眩人目睛,为论家视为士大夫气,都是诗的效果。曾祺在文学上的野心是打通,打通诗与小说、散文的界限,造成一种崭新的界限。”借此,他认为,汪老一生的文学创作,一直在创新,力求打破小说与诗歌、散文的文学界限。
女儿汪朝说,父亲很早就说“我的东西是会留下去的”,这一点自信他是有的。在文学上,从20岁出头,一直到晚年,他虽然不是表面狂放,但他心里对自己的自诩还是挺深的,他也确实为此花费了一生的精力。更令她感佩的,是父亲一直能够在那里从容不迫地写他的文章、做他的饭、偷偷喝他的酒,不断地接待客人,他非常热爱和享受这样的生活,从来都不着急。一直到晚年,作品也一点儿都不少。
说到这套汪集的价值,学者杨早认为,回到初版本这点最是可贵。汪曾祺是一个现象级的作家,他的现象级在于他身上有很多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可以探讨,他身上是携带着上个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一条脉络的。
而回到作品来说,杨早以为,汪曾祺的创作从40年代一直到90年代,这么长的跨度,现当代作家里面屈指可数。而且,汪曾祺的作品很难过时,因为他的作品是跟每个人的生活挨在一起的。他特别提到,汪曾祺在80年代已经出名了,出去开会的时候前呼后拥,家里也一直有客人来访。客人来的时候,他很高兴。客人走了以后,他照样去买菜、做饭、写东西——他跟世俗生活保持一个强烈的关系,但又不仅仅陷在世俗生活里面。汪老直到去世前两年的东西都一直保持跟社会的关系,他自己也说过“我特别关注底层的百姓在吃什么和想什么”,杨早说,“吃什么”是物质生活,“想什么”是精神生活。
作为该书的编者,李建新觉得,在宣传上,说编这套书耗费十年心血有点夸张,因为这对他个人来说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不然也坚持不下来。2005年左右他已经开始设想这套书了,2007年3月给汪曾祺先生的女儿汪朝写了第一封信,而跟出版社签约已经到了2012年8月。
转自:澎湃新闻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