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通向群众的路是走出来的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09-29





  纪实作品的流传,或以人,或以言,或因言与行的完美结合。捧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主席巨大的人格魅力、崇高的领袖风范强烈地吸引着我。习主席知青期间的经历再一次昭示:通向群众的路是走出来的。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北京来到梁家河,15岁的习近平在这里开始了自己人生的第一站,并在此度过了自己人生的黄金阶段。
 
  “我就是个普通农民”“我们老陕”,这是习近平插队时常说的一句话。他既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又以农民带头人的姿态以身作则,与乡亲们一起放羊、铡草、一起挑粪、拉煤,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群众建成梁家河第一个沼气池,打出梁家河第一口水井,建成第一个淤地坝。他懂农民、爱百姓,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这片黄土地,融入中国最基层的人民群众之中。
 
  “再糙的饭,近平也吃得香,再穷的人,近平也看得起”“他的心总是和我们老百姓在一起”,这是梁家河人民对习近平的评价。七年的知青岁月,让习近平经受了最真实的农村体验,经历了最实在的基层工作。这让他无论干什么事都能顺民心、合民意。就像他自己说的,陕北七年生活最大的收获,其中之一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
 
  结束“地方最苦、时间最长”的知青生活,习主席后来深情回忆:“我虽然告别了陕北的父老乡亲,但再也离不开人民。”“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七年的知青岁月,为习主席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朴素而深沉的“黄土情结”,始终伴随着他,贯穿于他从政之路的全过程,从大队支部书记直到党的总书记。
 
  人民,在习近平的心里,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人民也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老爹老娘、兄弟姐妹、童年玩伴、邻里乡亲,就是梁玉明、吕侯生、刘金莲、聂瑞兰,就是随娃、黑子、铁锁,就是那一个个勤苦的老百姓、平凡的劳动者、身边的普通人。
 
  通向群众的路最长,因为服务人民是没有止境的;通向群众的路又是最短的,只要捧出一颗心来,人民群众就会以心相报,心心相印、同心同德。我们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成长壮大的。党和人民群众,是生死相依的鱼水关系,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通向人心之路没有捷径。群众路线是走出来的,而不是秀出来的;是干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焦裕禄在470天时间里,走遍1080平方公里的兰考大地,防沙治沙,被公认为“县委书记的榜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用脚量民情,用情纾民难,他爱老百姓,老百姓也爱他,说:“他不是官,他是我老大哥,是和我们农民坐一条板凳的人。”好军医李素芝用“走遍千山万水,迈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赤诚,树立了践行群众路线的模范。
 
  心里装着人民的人,人民也会把他装在心里;不把人民当回事儿的人,人民也不会把他当回事儿。一位领导批评他的下属:“整天和一些‘边边角角’的人混在一起,最后也把自己弄得‘边边角角’的。”言下之意,普通群众是不值得联系的。在他眼里,群众路线就是“上层路线”,围着自己、盯着“上头”才是正道。殊不知,一个人,不论当什么官、在多高位置,如果不把基层放在眼里,不把老百姓当回事儿,脱离群众、蜕化变质是迟早的事。
 
  做人必须像人,做官不可像官。毛主席说过:“群众是从实践中来选择他们的领导工具、他们的领导者。被选的人,如果自以为了不得,不是自觉地作工具,而以为‘我是何等人物’!那就错了。”陈赓当年参加和平谈判时,同一个国民党少将坐在一起。这个少将对他说:“和你坐在一起,我很领教,如果我的身旁坐的是一个少尉,就讨厌得不行!”后来,陈赓经常用这个故事教育干部,并反问:“少尉为什么不能和少将坐在一起呢?你的屁股是金子吗?”对于今天的有些人来说,就应该经常这样问一问,不要总以为自己是“何等人物”。
 
  树有根、水有源。根有多深,树就有多高;水有多深,流就有多远。走群众之路,永远不会迷路,永远不会走偏。(鲁闻恋,武警部队后勤部)
 
  转自:解放军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