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我国女性恶性肿瘤排名第一,而它也成为关爱女性生命健康的重要关注疾病之一。医学还在与乳癌癌进行激烈的斗争,无论是对乳腺癌基本本身的认识,还是在在乳腺癌的治疗上都在不断为我们带来新的内容。盛诺一家是国内最早的海外医疗服务机构,不仅能够帮助国内患者转诊到国外医院看病,并且对国外医疗最新进展进行及时了解与收集,为大家梳理出来最近三个月最新的国际性乳腺癌研究发现结果。
1.胆固醇高?胆固醇高可降低乳腺癌风险。
一项针对英国16,000例女性住院患者历时13年的研究发现,“胆固醇高的女性被诊断出乳腺癌的可能性降低了45%”。如果她们中任何人罹患乳腺癌,“她们的死亡几率会减少40%”,本研究资深作者称。
2.从40岁起每年进行一次乳腺钼靶检查可拯救更多人的生命。
人们对每年进行一次乳腺钼靶筛查的有效性的争论持续了数年,每年一次的乳腺钼靶筛查可能导致结果出现假阳性和不必要的治疗。在线发表于美国杂志Cancer上的一项研究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得出,“女性每年进行一次乳腺钼靶检查可将死亡率降低39.6%”——远远大于检查频率不那么高的女性。
3.早期乳腺癌患者放疗越少效果越好。
经过5年随访研究后发现,乳腺癌患者乳房肿瘤切除术(目前的标准治疗)后,用肿瘤部位放疗替代全乳全剂量放疗可将患者的复发率减半。这项英国研究包含了2,016例50岁或以上接受过乳房肿瘤切除术治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其研究结果于9月份发表在了英国杂志《柳叶刀》上。
4.如今在放疗过程中可以使用止汗剂。
根据美国医学杂志《放射治疗和肿瘤学》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称,乳腺癌患者进行放疗时禁止使用止汗剂已不再具备正当理由。医生对商业止汗产品中的铝很警惕,因为它有可能增加患者的放疗副作用,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所以现在他们可以放心了。(皮肤刺激是患者化疗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副作用,而止汗剂可以缓解腋臭。)
5.乳腺癌患者选择加入科学临床试验有可能推动医学进步。
在接受最新治疗的同时,乳腺癌患者还可以分享他们的经历以推动医学科学向前发展。美国国家癌症研究创立了一个在线网页(www.cancer.gov/about-cancer/treatment/clinical-trials/search)供人们查找由NCI资助的临床试验项目;只需填写癌症类型、患者年龄、邮编即可。(风险:在双盲试验中接受无效治疗)
6.乳腺癌患者姐妹为了她们自己参加大型美国乳腺癌研究项目,即Sister研究。
该研究是由美国国立环境卫生研究所开展,从2003年到2009年招募了50,000多名女性并持续对她们进行随访研究,这些女性的年龄在35岁到74岁之间,她们是在自己姐妹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之后被招募进试验。研究人员对这些女性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至少10年的跟踪研究,这项研究有望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引起乳腺癌的家族因素。
7.研究人员正在研究膳食补充剂对乳腺免疫力的影响。
美国癌症学会在线发文称,研究人员对人们日常服用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草药(为了保持身材,你可能每天已经在服用这些东西了)进行了研究,评估它们是否可降低乳腺癌风险。其中包括维生素B6和维生素D以及亚油酸、叶酸和Ω-3脂肪酸。(研究人员已完成对上述营养补充剂的临床研究,但是研究结果的公布仍相对滞后。)
8.研究:替代疗法对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于事无补。
乳腺癌患者尚不应依赖补充剂或未经证明的疗法治疗肿瘤。一项发表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上的研究调查了168万例乳腺癌患者的记录,并总结称,五年后,一开始拒绝接受标准治疗而选择接受替代疗法的非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是高出4倍。(虽然这个统计结果令人不安,但人们还是很有必要了解。)
9.一天一片药可能让你远离乳腺癌。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批准了多个处方药(包括商品名为易维特和Nolvadex的药物)用于预防乳腺癌,人们可通过每日口服这类药物片剂来预防乳腺癌,而且很快就会有更多的乳腺癌预防药物出现。对于乳腺癌高危患者来说,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已被降至最低。(某些药物还具有治疗骨质疏松和其他疾病的益处。)
10.个体化医学会为乳腺癌带来终极治愈疗法吗?
2014年有三位法国肿瘤学家在欧洲杂志《实验细胞研究》上预言称,乳腺癌治疗的未来就是“个体化医学”(也被称为“精准医学”),即通过对患者及其肿瘤的特定基因组成进行分子分析,为患者定制治疗计划。一项最新的研究利用自我修复免疫治疗和精准靶向药治疗乳腺癌患者获得了更好的治疗结果,也没有产生令人备受折磨的副作用,从而证实了上述三位肿瘤学家的预测。
从2011年成立以来,盛诺一家不仅仅只关注与如何帮助国内患者更好、更快地转诊的国外医院看病,对于自身以及海外医疗行业的发展也不断做出努力。搭建TOPDOCTOR沙龙活动,邀请国外专家为国内普通人群科普海外医疗知识;在国内搭建国际远程诊疗资讯中心等等。
转自:亚洲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