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行业拥抱互联网后催生的新物种,一直是我重点关注的核心问题。
时至9月,今年实体经济新物种的市场战绩如何,基本占位已经逐渐显现。有一个产品的数据令我特别惊讶。
2017年1月至7月,雅迪电动车总销量同比增长32%,部分一、二线城市销量暴涨,杭州、青岛、海口等众多城市销量增幅均逾50%。据杭州某雅迪经销商透露:年初至今他经营的雅迪店铺在当地销量遥遥领先,市面上每卖出10台高端电动车,其中就有6台是雅迪的。
如此亮眼的增幅,在今年的大宗消费品类中也是绝对的领跑者。以智能化、环保化等分析出行产品的未来趋势,雅迪所代表的高端电动车绝对是不可忽视的一员。
今天我们就深扒一下从雅迪更高端电动车能看到一个怎样的出行大趋势。
【中短距离出行的转型方向:智能化打开未来想象】
共享单车的快速引爆,以及无人驾驶、平衡车等新出行方式引起广泛关注的背后,是出行工具正在经历一场转型革命。
现在整个出行市场最大的问题是中短距离的有效供给不足。最后一公里接驳由共享单车、平衡车等“轻产品”解决了,远距离出行的核心落点依然是汽车。那么在中短距离出行场景的效率提升,就成为一个核心痛点。
中短距离出行需要一个成本与效率的最优解。我们都知道,在一二线城市,高峰时期的地铁公交基本都是人满为患,效率低下且舒适感差;汽车出行成本高昂,也很难规避拥堵问题,出行效率弹性浮动。单车出行固然环保,但找车跑断腿,骑行出身汗,中短途骑行也着实够雷人的。电动车无疑成了唯一的答案:高效出行、避免拥堵、环保低成本、使用场景多元。
更重要的是,低端、高能耗电动车充斥市场,人群需求仍未被充分满足。随着消费者对出行工具舒适度、做工、设计等需求的不断提高,高端电动车市场还有潜力实现高倍增长。这恐怕也是雅迪电动车高端车型遭年轻人抢购的原因之一。
要知道,当下年轻人对出行工具的诉求已经不止停留在“使用”,而是追求“爽”。更高端的雅迪电动车不仅满足日常出行需求,也不断通过产品的智能化改造,为消费者持续带来幸福感。智能识别车主、与移动终端的智能互联,与线下终端的定位等等功能加身,雅迪智能电动车其实更像两个轮子上的电脑,在延伸人类腿脚生物性功能的同时,也在延展智能化社会的想象空间。
如果说电动车和无人驾驶是中国制造弯道超车的时代机遇,雅迪无疑站在了趋势的交汇口上。
【渠道向下,品质向上,出行行业增长新通路】
国内出行行业的增长瓶颈,一方面源自新出行工具(如共享单车)对存量市场需求的挤占,流量红利触顶;另一方面源于消费升级大背景下的产品创新局限。
电商与实体销售,两种渠道经历了不断的底盘分配和结构重塑之后,已经开始出现融合。消费品零售越来越呈现出线上线下双向延伸、渠道不断下沉的趋势。
通过线上渠道做流量导入,依托线下渠道资源优势,不断拓展市场空间,雅迪电动车在核心城市到六线地区全面铺开,不仅为流量提供了可触摸的转化场景,更实现了下沉再下沉的渠道建设和优化。
千万不要小看雅迪渠道下沉的红利。拥有更强的渠道能力,意味着品牌市场渗透力的提升,增加了对农村渠道的潜能挖掘。出行行业的新增长,就应该把握住城市县乡市场的巨大升级空间,进行智能化转型及快速下沉。
渠道向下,品质向上,“体验为王”法则之下,产品掌握着终极话语权。在中国产业界,“极致”几乎等同于企业成功的代名词。雅迪高端电动车之所以销售火爆,就在于将体验做到了极致。通过电机、动力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以及与LIGHTNINGMOTORS(全球技术最先进的电动摩托车企业)在产品技术上紧密合作,把电动车带入了时速352公里的超级体验之中。搭配符合年轻时尚审美的外观设计,和多元智能终端功能,一系列组合拳让雅迪的极致产品感深入人心,从而拉动销售的持续增长。
也正是因为将产品体验做到了极致,雅迪更高端电动车才获得了难以撼动的绝对竞争优势。
【雅迪电动车的终极猜想:用智能技术拿下全球市场】
在国内单车出行竞争白热化、汽车增长触顶的大背景下,电动车却迎来了内需市场的需求释放和海外市场的爆炸式增长。美国、德国、韩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印度、南美等,都是中国电动车出口的主力方向,而且还在不断增长之中,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专注高端电动两轮车十余年的雅迪,产品早已出口到美国、德国等66个国家。而海外新兴市场工业化现代化的重大利好,无疑让“电动车出口担当”的雅迪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凭借在核心技术上的强大研发实力和专利储备,以及对人工智能、IoT物联网的敏锐嗅觉,雅迪高端电动车不仅在全球化道路上走得早,而且走得稳、走得好。
目前人工智能等技术还处于婴儿形态,在全球化布局中,真正的争夺才刚刚开始。未来雅迪高端电动车的“胜负手”,或许就来自全球市场增长红利与智能技术的持续赋能。
经过十多年在电动车行业的深耕,雅迪以出色的基础实力为驱动,引发了中短距离出行场景的工具革命和销售风暴。其渠道战略和全球商业模式,或许能为大宗消费品厂商带来一些启示。
(购买雅迪电动车,可登陆雅迪商城)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