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制药业将大有可为


来源:   时间:2010-03-26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全国人大作政府工作报告,在言及转变发展方式时,他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一位经济学家指出,自200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中央高层再度发出“转变”的强烈信号,这说明转变发展方式已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转变”将成为2010年政策导向关键词。

  “相对于资金、技术、人才、产品来说,影响制药行业发展的最根本因素还是政策。”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原国家经贸委医药司司长于明德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已从单纯追求GDP增长,转变为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环保、节能和民生。在这一过程中,制药业责无旁贷亦大有可为。“我国要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转变,制药行业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转变刻不容缓

  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资深专家俞观文表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医药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制药工业从薄弱基础起步,发展成为科研、教育、设计、生产、市场开发相结合,生产领域原料药、中间体、制剂、药用辅料、药用包材、制药装备相配套的工业体系,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健康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并获得了极大发展。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为72.81亿元人民币,2008年医药工业总产值上升为8666.2亿元,增长了119倍。去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医药工业总产值更是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044万亿元,同比增长21.18%。“近8年来,我国医药行业复合平均增长率为20.45%,高于全球药品增长率12个百分点。”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副会长潘广成对此颇为自豪。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会长、原国家药监局安监司司长白慧良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增长是同期美国增长水平的12.7倍和日本增长水平的6倍,我国已成为世界化学原料药第一生产大国。

  但在我国医药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行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也让监管者和专家忧心如焚。

  “医药行业快速发展所蕴含的一些粗放式经营产生的问题越来越明显,行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产业发展水平和监管工作能力与保障公众用药安全还有一定差距。”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吴浈曾在一次会议上说,目前我国医药行业“多、小、散、低”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总体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质量管理水平不高,制度创新能力不强,这些问题必将影响到我国医药行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业内有关人士指出,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容,我国制药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的不良影响已初显端倪。一方面,由于产业集中度低,众多规模小而散的企业消耗和占用了大量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行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竞争加剧,从而给药品质量和百姓用药带来了安全隐患。

  同时,创新能力不足使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技术附加值偏低,国内企业与跨国药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制剂产品进入全球市场举步维艰,原料药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尤其是中药多以附加值偏低的提取物出口,经济效益低下。

















  对于国内制药行业来说,节能减排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国家环保政策日益收紧,化学原料药生产面临窘境。部分产品进入国家环保部“双高”(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综合名录,一些大城市开始对原料药生产企业的进入“不予审批”。“万元产值能源消耗率已成为国家对企业进行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于明德表示。

  要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制药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近年来,我国制药行业对效益、产值、质量、环保、产业结构调整一直都很重视,但效果却有待改进和提高。”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沈贤姬表示,医药经济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在增量的同时,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以改变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

  2、产业升级首当其冲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业发展、节能减排和区域协调发展等。同时特别强调,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无疑为制药行业转变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

  于明德认为,制药业转变发展方式大致有两个方向,一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二是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是首当其冲的核心问题”。

  某业内人士认为,美国总人口为2.5亿,其药厂只有250家。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4700多家药厂实在太多了。“国内制药企业多、小、散、乱的现状极大地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产业集中度亟待提高。”北京康派特医药经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磊表示,针对医药行业,国家应出台综合协调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通过产品注册与产能过剩协调,技术创新与价格政策协调,发展水平与资源持续利用协调,高污染、高消耗与环保、生态建设协调,GMP、GSP与质量管理发展阶段协调,全方位促进产业升级。

  “兼并重组无疑是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较好途径,也是产业结构调整中很重要的环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及潘广成均认为,大企业在质量保证、创新能力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市场机制及政府推动下,通过资本重组方式形成大的医药集团,并促进大型制药企业成为研发创新主体。“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应明确把医药行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应加大扶持力度,在定价、医保、招投标、财税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型企业强力支持。”潘广成说。

  受创新能力、环保压力等因素影响,产品领域的调整也势在必行。在化学药方面,化学制剂创新能力不足,产品低水平重复严重制约着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发展。而化学原料药的节能减排任务也是业界的一块“心病”,我国药品出口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一问题。“国际原料药生产向中国转移有三个原因,一是国内生产水平的提升,二是人力成本的低廉,三是国内环保治理重视不够。”沈贤姬说,随着我国环保标准的不断提升,单一出口型原料药生产企业将逐步受到限制。‘产品出口,污染留下’绝不是我国制药业发展的方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涉及到国际生产的重新分工。对于污染严重的产品,我们要权衡应不应该要这样的国际市场。”

  近年来,中药在存废之争中尴尬生存,在毁誉参半中艰难发展。虽然国家中医药中长期发展规划正逐步实施,但技术、人才、资金等诸多瓶颈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的呼声日益高涨。房书亭表示,中药企业应加大技术更新力度,促进高科技产品的升级换代,以推动中药产业的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奇正藏药董事长雷菊芳指出,中国要实现从制药大国到制药强国的转变,更应充分认识祖国医学宝库中各种医药资源的价值,以兼容并蓄的开放心态,让各种医学释放出应有的医疗价值和经济价值。民族药行业也要积极推进产业升级。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科伦实业集团董事长刘革新认为,生物医药和高端制造业均与制药业息息相关。“制药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去年我国医药工业产值在GDP中占到2.7%,行业介于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把生物医药和高端制造产业列为国家大力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医药行业来说实在是一个战略性机遇,行业应该考虑怎样抢占先机,促使相关部门把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列入优先发展和重视的项目,给予政策支持。”于明德也强调,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水平与国外差距不大,近年来国家的重视和投入为该产业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应抢占制高点,在最新技术上不但要跟上,而且要引领世界先进水平。

  3、产品转型成为关键

  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中央财政投入1512亿元资金,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试图通过科技创新扭转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有关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去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投入66亿元进行国家新药创新体系建设,在“十二五”及“十三五”期间,我国新药研发将有值得期待的突破。

  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另一个层面上表明,我国医药产品的转型已开始快马加鞭。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产品转型和产业升级并驾齐驱,而且更为关键。

   “产品转型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加大创新力度、调整产品结构、提升药品质量标准等等。”某业内专家认为,国内药品与国际先进水平的高质量药品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提升制药企业的质量意识,向国际质量标准靠拢非常重要。全国人大代表、扬子江药业集团董事长徐镜人也赞同这一观点。他表示:“经济结构的调整离不开创新,而创新离不开质量的保证。高品质产品要以理论为基础,如果质量得不到保证,创新就受到影响。在自主创新进程中,质量是最重要的问题。”

  创新是实现产品转型的主要途径之一。于明德认为,国内制药业的创新应该是更直接、更实际、更有可能的创新,不但包括产品技术、工艺技术,还应该包括节能减排技术及新设备的应用等。“用新技术改造现有产业水平,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的方式,不断改进和提高工艺水平,从而达到降低物耗、能耗,减少污染,提高行业生产效率的目的。”于明德强调,要用创新的理念来看待国内制药业的产品转型。“对我国制药业而言,更实际的创新不是原研创制,而应该是增加适应症、标准升级、剂型改进等。改进也是创新,把激光打孔技术、缓控释技术、纳米技术等新技术应用到剂型改进之中,也同样属于产品创新的范畴。”

  而沈贤姬则认为,产品转型一定要把握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出口产品要注重增加高端制剂和高附加值产品,在国内要保障13亿人口用药的供应,致力于普药的质量控制和剂型创新。“产品结构的调整一定要跟临床用药结合起来。对于一些毒副作用大的产品,要通过剂型改变、减少剂量等方式,来减少药品对人体的损害。”同时,在产品结构调整中,还要注意实行差异化战略,使药品呈现立体交叉式发展,避免因平面碰撞而导致新一轮低水平重复和生产能力过剩。

  李磊则提出,政府部门应引导资金投向医药基础研究领域,在应用研究方面要充分发挥大企业、大品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提高高能耗、低水平的剂型仿制门槛。药品监管部门应构建产品质量、配方投料、生产工艺、生物等效、成分有效四位一体的控制体系,坚决杜绝低限投料、替代投料等行业劣行。如支持药品,尤其是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研究中的安全性评价工作,同时加大对临床评价队伍、设备和平台建设的投入,通过上市后再评价,淘汰一批质量标准不高、临床效用不好、安全性差的产品。此外,还应加强对中药品种,尤其是大宗品种、毒性品种、重点品种的地道产地要求和毒性饮片文号管理工作。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