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执著于反倾销青霉素市场中印博弈正酣


来源:   时间:2010-04-13





  印度从2006年开始反复多次开展对中国产青霉素工业盐反倾销调查,并多次提起诉讼。我们在积极寻找对策的同时,更应该思考深层次的问题。

  在国家列出的六大产能过剩行业中,医药 行业虽然没有“上榜”,但维生素C、青霉素工业盐、扑热息痛、土霉素等大宗原料药陷入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的泥淖已成不争的事实,这些产能过剩给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远虑和近忧。众所周知,大宗原料药是我国医药外贸的主力军,而产能过剩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秩序混乱、价格竞争,近年来更是由此引发了多起反倾销等贸易摩擦,各国的贸易保护络绎不绝,在耗费资源、牺牲环境、利润微薄的前提下,这种产业发展模式亟待调整,如何调整也成为行业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4月12日是印度对中国青霉素工业盐反倾销第二轮听证的日子。虽然距离终裁还有大约半年的时间,也不论今天听证的情况如何,印度对中国青霉素工业盐和6-APA征收的反倾销税已经结结实实地加在了中国企业的头上。

  元大证券负责整个大中华区医药行业研究的姜广策博士认为,印度反倾销是一个产业分工问题。而产业分工会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昨天合理的不一定今天合理。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一贸易冲突及各方利益,也许能理清脉络。

  印度执著于反倾销

  2010年2月11日,印度商工部对来自中国和墨西哥的青霉素工业盐及来自中国的6-APA做出反倾销初裁,青霉素G钾倾销税率华北制药集团倍达有限公司为2.1%,其他中国企业 3.8%。6-氨基青霉烷酸(6-APA)的倾销税率张家口吉斯特-布罗卡德斯制药有限公司为10.27%;华北制药集团倍达有限公司为18.38%;阿拉宾度(大同)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为16.45%;其他中国企业为18.54%。至此,印度对中国青霉素工业盐反倾销的大棒终于高高举起。

  面对这样的结果,业内始料未及。因为近年来,印度从未停止过对中国青霉素工业盐进行反倾销调查的申请,两年内,印度商工部两次立案,两次撤诉。去年,印度 Alembic Limited、Southern Petrochemical Industries Corporation Ltd. 两家公司再次提出反倾销申请,印度商工部于2009年7月22日对来自中国和墨西哥的青霉素工业盐及6-APA发起反倾销调查。

  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以下简称医保商会)法律部主任官宁云介绍,从初裁之日起,所有涉及品种出口到印度都会被征收初裁关税,中国出口印度的青霉素工业盐及6-APA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事实上,印度青霉素工业盐采购商和代理商在中国的名声一直不好,肆意压价、扰乱市场价格体系是他们的一贯做法。尽管近年来印度对中国青霉素工业盐反倾销的情绪不断高涨,但是中国企业并不慌张。因为中国青霉素工业盐是印度半合青产品最大的原料来源,双方多年来已经形成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中国的青霉素工业盐不仅制造技术领先,而且将规模效益发挥到了极致,产品价廉物美,形成了全球垄断地位。

  中国医保商会青霉素理事会理事长,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医保商会产业预警项目专家,石药集团高级副总裁张正海认为,此次初裁要放在大环境中去解读,初裁的背后与印度的经济环境有关:一方面,印度和中国一样是发展中国家,是人口大国,发展经济是首要任务,在全球经济危机的浪潮里,限制进口,保护、扶植民族产业在印度国内呼声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政府会迫于压力实行一些贸易措施;另一方面,印度对中国的青霉素工业盐实行反倾销后,双方的供求关系依然存在,并不能改变实质,是否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牵扯方方面面,因此,企业不妨以平常心看待。

  谁是最终买单者

  官宁云介绍,此次印度的反倾销调查之所以形成初裁,与其结构价格的计算方法有关,该计算方法采取先计算成本,再加上合理利润的方法来计算价格。该计算方法与中国的实际差距较大,一方面,中国企业的利润达不到印方计算的标准;另一方面,其计算成本是按印度企业的标准进行的。实际上,中国的企业成本比印方低很多。此外,青霉素工业盐的价格是由印度进口商决定的,但是在核查过程中,印方并未考虑此因素。

  初裁后,中国出口的青霉素工业盐已经涨价佐证了这一说法。

  首席研究员吴惠芳预测,现在青霉素工业盐出口到印度的价格是每十亿单位近8美元,未来将可能突破14美元。也就是说,价格的上涨将消化掉增长的关税。青霉素工业盐未来将形成国内和出口两种价格。

  “这就是规模效应的优势,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增收关税就意味着涨价,可以肯定地说,印度增收的关税不会全部由中国企业买单!”一位业内人士说。

  在印度发起反倾销调查后,中国企业中只有华北制药一家积极抗辩,而没有投入抗辩的企业则各有想法,“增加的关税不会由我买单,何必花冤枉钱打官司”的想法似乎带有普遍性。官宁云表示,二次听证后还有实地调查,最后的终裁可能更多取决于印度进口商和代理商的抗辩,目前,印度有些企业已经加入了抗辩的行列。

  在张正海看来,印度反倾销的各方博弈才刚刚开始,结果如何还要拭目以待。按照现在的普遍预测,青霉素工业盐和6—APA反倾销初裁后,出口数量会大幅下降,中国企业会向青霉素工业盐下游市场扩展,阿莫西林将成为目标之一。他认为,印度限制中国产品进入要有前提,那就是其国内青霉素工业盐的生产能够满足本国需要。而目前是中印双方已经形成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一旦中国被迫向下游发展,产业链就要重新整合。

  据了解,印度地处南亚,气温较高,并不适合发酵类原料药的生产。对于印度的进口商和代理商来说,印度政府阻断中国青霉素工业盐进口也就是打掉了他们的饭碗,阻断了他们的生路——众多靠中国青霉素工业盐原料进行深度加工的企业,成本会大幅提高。另外,目前青霉素工业盐出口到印度后被加工成阿莫西林,如果中国向下游延伸,也做成阿莫西林,印度在国际市场上的制剂成本优势将不复存在。

  张正海表示,其实现在印度对中国青霉素工业盐发起反倾销,在其国内和国际上的阻力都非常大。国际巨头帝斯曼在印度建有工厂,专门生产阿莫西林品牌产品,高价出售,靠的是中国价廉物美的青霉素工业盐原料;印度企业阿拉宾度在中国大同建立的工厂生产青霉素,每年产量大约4000吨,出口6—APA到印度生产阿莫西林,此次被反倾销后,6—APA出不去了,只能在中国再投资转产阿莫西林所有这些企业都会在未来向印度政府进行激烈的抗辩申诉。从另一个角度看,印度此次的反倾销调查,由于损人不利己,在战略上并不高明,也存在着又一次流产的可能。

  医保商会的数据显示,青霉素工业盐产品格局变化在2009年就已开始体现:青霉素工业盐出口量大幅下降,而6-APA、阿莫西林的出口均呈上升趋势。

  成为中国企业成长的动力

  事实上,印度反倾销正在加速中国大宗原料药的产业升级步伐。姜广策认为,一个产业的转型动力来自于需求,如果一个产品的市场需求已经不在,企业就会追逐另一个产品。对于中国原料药来说,市场需求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还没有消退,但是由于外部环境的恶劣,已经迫使企业寻找下一个利润产品。

  有消息称,目前国内几大原料药巨头已经心存不要国家出口退税的想法,企图用“壮士断臂”的勇气和做法,加速行业集中度。也许,未来中国原料药企业中只有1/3的企业继续做大规模,牢牢守住国际市场话语权;1/3的企业成为合伙人,被兼并重组;1/3的企业惨遭淘汰。

  张正海认为,中国原料药企业今天已经具备了向下游半合青产品发展的实力,完全能够在国际市场拥有话语权。

  吴惠芳则提醒,今年将是中国原料药产业的转折年,印度反倾销只是一个前奏。今年国内将有三大政策对原料药企业产生重大影响:一个是即将公布的新版GMP;一个是已经公布的新版药典;还有一个是2008年发布的环保标准,两年过渡期已经结束,企业将面临环保的考验。

  “未来在青霉素工业盐领域,中国和印度的贸易争斗重点将转移到下游产品。”官宁云说。

  而这也许正是中国原料药产业升级的开始。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