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95%药品均为仿制药 多受困于科研体制机制


时间:2010-04-30





  体制创新:定位“民办非营利”,全国独创

  人才战略:全世界广招人才,人和项目一起挖过来

  加速器:科研要走出“样品→展品→废品”的怪圈

  企事业单位如何创新?政府如何当好推动创新的“导演”?特别是科研如何走出“样品—展品—废品”的传统怪圈?

  4月28日,广东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和丽珠集团、广州银河阳光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在珠海就精致乙脑疫苗项目签署了技术转让和产业化合作协议,转让价为2100万元。

  这既是华南新药创制中心成立17个月来的第一个转让成果。

  作为广东在高新科技产业领域布局的一个重要棋子,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建设已经写进珠三角规划纲要,跻身国家战略,落实平台建设经费7亿多元人民币,已经启动17个新药研究项目,成功进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和“国家技术创新技术服务平台”。

  一个背景是,现在我国95%的药品都是仿制药,新药研制速度很慢,这与基础研究薄弱有关,更因科研体制机制落后。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在体制、知识、产品三方面大胆创新,尤其是“民办非营利”的体制创新为全国独创,不仅为中国新药研制突围,更可为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探路。

  模式

  解决几个问题:

  企业研发难高校主要搞论文研究机构合作难政府瞎指挥

  “新药和疫苗研制是很慢的。中心成立17个月,就能出第一个成果,不容易啊!”签约仪式上,广东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非常兴奋。

  李兴华的另一个身份是华南新药创制中心理事会的理事长,就是这一杰作的“导演”。

  深知现在科研机制弊端的李兴华坦言,现在我国95%的药品都是仿制药,新药研制速度很慢,这与基础研究薄弱有关,更因科研体制机制落后。

  他扳着指头列举了现在新药研发的“四方之困”:

  ———企业自己研发,缺乏财力、资源很难做;

  ———高校考评指挥棒主要是发表学术成果论文而非搞产品;

  ———研究机构之间合作,又有成果的知识产权问题,戒心重重;

  ———政府干着急,但没有好的抓手,瞎指挥效果差。

  怎么办?

  创立“华南新药创制中心”,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李兴华说,破局之路在于“科研服务化”。要把现在分散的研发链各个节点打造成服务平台,连接起来成为研发服务网络。

  比如,要合成某个新药有效物质,需要药理、药效、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等环节。现在这些环节可能分散在企业、高校、研究所,要有一个公共服务中心将其整合起来,聚合研究,体现最大效益,优化“研发生态”。

  新药创制中心既要体现政府建设公共研究平台、为广东支柱产业服务的目标,又要改变过去政府办研究所、指挥研究所的弊端,实现市场化运作良性循环。

  这是一对矛盾,怎么办?

  为此,省科技厅在机制上大胆创新,由省、广州市、广州开发区政府部门共同行动,引导9个省内医药骨干企业、从事新药研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各自注资1000万元,注册成立“广东华南新药创制有限公司”。再由公司出资6300万元成立“华南新药创制中心”。

  两者分工明确:公司实现新药创制的产业化商业化功能,中心实现新药创制的研发服务功能。

  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定位为一个“民办非营利”的科研机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理事会由省科技厅、市科技局、开发区、卫生厅、财政厅、发改委、药监局7个政府部门理事,以及白云山制药、广州药业、达安基因等10个企事业理事组成,由李兴华担任理事长。

  由于“非营利”的定位,所以在资金投入上,广东省、广州市、萝岗区三级财政可以连续3年给创制中心投入6亿元。“政府投入占大头,说话能算数,确保体现公共服务平台特点。”

  但中心盈利部分不能用于分红,如何保障企业积极性?

  李兴华笑着说,我们设计了一个回路,中心产生的成果,要通过公司去实现产业化,实现利润与中心对半分;另外,对于新研发成果,股东有优先转化权,还可享受项目优惠。

  “我们在机制上要始终保持一池活水。”他说,中心的创建原则是虚实结合。

  虚,是以项目、资金为纽带搞合作,目前中心已和中大药学院等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实,是目前没有现成的,可以自己建,也可以引进。

  中心已投入1亿元,购进高科技设备。专门设立知识产权部,中心与合作单位或个人共享新药证书,免除后顾之忧。科技人员做项目,可进可出、能上能下、没有级别、不设编制,实行流动课题制,带着项目来签合同。

  在此前的“华南新药创制中心论证会”上,陈凯先等6名院士和一批专家特别赞赏“华南新药创制中心”的体制机制创新。

  据介绍,中心下一步打算引进风险投资公司。“更大意义在于探索科研体制改革方向和模式。”李兴华强调。

  故事造中国式“科研成果收割机”海归带着项目投奔而来

  张南准备背包去上海谋发展,结果碰到颜光美,一起吃了顿饭,就决定留下了。

  “自主创新不等于单纯靠自己创新,关起门搞创新不行。要抓住国际医药产业研发向东方转移的战略机遇期,搞开放式创新。”

  53岁的华南新药创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副校长颜光美精力充沛,每天开车奔走于中山大学与广州科学城之间。

  这位著名的医学专家,曾于1996年放弃美国著名药企高薪职务,策动欧美12名中国博士集体回国创业,轰动一时。此后,他参与发起“广州留交会”,主持广州科学城的国际企业孵化器建设。

  海归背景和多年实战经验,让他备感“开放”对于中国、对于广东的重要性。

  自2008年底出任中心主任一职以来,他利用人脉资源,从海内外招兵买马,建章立制,头发也熬白了好多。

  中心的团队中,有14名海归,5名美国籍华人。很多人都是带着项目来的。

  这两个美国籍海归博士的故事很有代表性———

  药效药代部主任张南,原来是哈佛大学教授,在美国一家大药企肿瘤研发部当了8年副主任。2007年回国,佛山一个老板支持研究,但后来老板生意失败,资金跟不上。张南准备背包去上海谋发展,结果碰到颜光美,一起吃了顿饭,就决定留下了。他正在主持中心第一个自主研发项目———他跟踪20多年的抗癌新药,现在有肝癌、肠癌等7个病种。

  戴着墨镜、胖乎乎的化学合成部负责人程潜,在美国15年,在大药企工作过,还跟朋友合作搞公司。去年,时任广州市长张广宁去洛杉矶访问,劝他回来看看,重点推荐了华南新药创制中心。他上网一查,当晚就打电话给颜光美。

  为什么回国?

  程潜笑说:这里工资只有在美国的1/3,但追求不同,这里有市场,更有机会,能够做出属于自己的大事业。

  “我们找人才,与大学的基础研究人才不同,需要的是在外国制药行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科研人才,难度更大。”颜光美说。

  为此,他们专门设立北美代表处,聘请一位中山大学毕业的美国终身教授,负责在美国找人才、找项目。

  “改革开放30年,我们靠开放,引进国外资金、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现在依然需要,要为我所用。”颜光美感慨地说。

  突围

  再不干“样品→展品→废品”的事

  “我们不是研究院,不是搞基础研究。”中心的定位非常精准:医药研发成果产业化的加速器

  过去人们常常把某些科研比喻为“样品—展品—废品”。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如何走出这个怪圈,闯出“样品一产品一商品”的新路?

  “我们不是研究院,不是搞基础研究。”李兴华对中心的定位非常精准:医药研发成果产业化的加速器。

  打比方说,就像一块璞玉,专家团队评审后,觉得质地不错,可以雕琢成玉器,就拿过来设计,哪些环节自己做,哪些给别人做,最后精雕细琢成精品,加速实现价值。

  如何发挥“加速器”作用?颜光美介绍,中心在选准研究方向和发展策略的基础上,决定资金使用策略是“532”模式,即50%研发资金用于3年左右见效的短期项目,30%做5年左右见效的中期项目,20%做10年见效的长期项目。

  刘钿连团队研发的精致乙脑疫苗,是中心的第一个转让成果,很有典型意义。

  瘦削精明的刘钿连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海归,从2002年起在广州研发乙型脑炎纯化灭活疫苗,但2007年支持他的广西公司资金紧张,自己熬了一年多,做到3期临床试验,就缺“临门一脚”,但已奄奄一息。

  “我当时艰难度日,这个项目快熬不下去了。”他碰到了颜光美,二人是一拍即合,2008年底中心一创办就加入。

  “我是从岭南游击队变成新四军了。”刘钿连深有感触地列举说,中心给了三个实实在在的帮助。

  一是资金投入800万元,解除了燃眉之急;二是把12人的科研团队稳定了;三是由于中心跻身新药研发的“国家队”,发挥中心影响力和信誉,下一步申报新药更方便。“现在新药注册很严格,但最近国家新药审批中心还主动打电话过问我们的研究进展。”

  目前,乙脑疫苗已经完成3期临床试验,效果不错。刘钿连说:“乙脑疫苗要打4针,零售价27元,而我国每年有1500万新生儿,纯化灭活乙脑疫苗国内很少厂家生产,市场空间巨大。”所以,丽珠集团愿意花2100万元购买成果,合作开发。

  “广东至今没有一家疫苗自主研发企业。但我们现在努力,15—20年将成为广东的重要产业。”刘钿连说。

  去年全国收费疫苗销售值50亿元,1/4销售在广东。像近年紧俏的狂犬病人用疫苗,辽宁一家企业在广东就有7000万元销售额。而国外2006年底研制出宫颈癌疫苗,3年就赚了30亿美元,肿瘤疫苗是今后研发的一个趋势。

  他说,目前全国有32家疫苗生产厂家,研发主要掌握在国家6个研究所手中。发挥华南新药创制中心的优势特色,加上丽珠集团等药企的大手笔投入,未来几年广东有望在疫苗研发和产业方面“有大突破”。

  “我们要做承接国际医药产业技术转移的基地,医药研发成果产业化的加速器。”颜光美说,要走出“样品—展品—废品”的怪圈,将其变成“样品—展品—产品”。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