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原料药行业结构调整悄然开始


时间:2010-06-09





  “我们对中国原料药进出口连续跟踪10年的数据显示,原料药类商品的进口保持小幅稳定增长,出口额在经过3~4年20%左右的增长后,2009年开始进入平台期,产品价格相对平稳,少有大起大落现象。这说明中国原料药类出口商品的价值取向需要改变,品种结构升级的信号已经发出。”在5月份的第64届中国国际医药原料药、中间体、包装、设备交易会期间举行的“原料药市场信息发布会”上,健康网总经理、首席研究员吴惠芳说,“这是国际市场供需相对稳定,交易双方都增强了经济风险意识的结果。”她认为,今年的原料药市场仍将保持稳定态势。

  结构调整悄然开始

  据分析,自去年以来,我国进口商品中,疫苗、氨基酸类和胰岛素类是主要品种,这样的品种结构在近年来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但是据吴惠芳介绍,目前合资企业已经逐渐从进口制剂转向进口原料药和中间体,进而在国内加工制剂。这说明,一些进口药品正在实现本土化生产。

  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提供的行业分析报告显示,2009年在国内22个典型医院药品销售排名前20名企业中,有外资背景的企业占据八成以上。进口药品的销售金额达到123.4亿元,同比增长24.6%,增幅比上年高出2个百分点。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沈贤姬表示,由于很多跨国公司都在我国建有独资或合资企业,不少进口品种已经实现国产化生产,所以近年来进口药品的品种变化很大:2009年进口药品中新增品种144个,不再进口的品种达62个;在736个进口品种中,70%左右的品种医院购药金额同比增长,其中40%的品种增幅在50%以上。

  在出口商品中,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有机酸类和动物脏器提取的生化类原料药是出口的主要构成品种,虽然低附加值的大宗产品占主导的情况没有改观,但是在重要性上已经有所变化:过去3年,有机酸类产品的出口额一直排在第一位,但是自去年以来,其出口比重已有所下降,生化类产品的出口比重有所增加。事实上,占出口主导地位的抗生素和维生素类的出口位次主要跟国家出口退税的鼓励机制有关,目前海关税号为29419090的抗生素出口退税仍为7%,而维生素为15%。

  值得关注的变化是,在可量化统计的典型医药原料药、中间体单品种中,出口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品种有11个,其中青霉素工业盐2009年出口量大幅下降,出口金额已经退出“过亿美元军团”。而后续可能进入这一“军团”的品种有阿莫西林、头孢曲松、赖氨酸等。这些品种的成长动力并非来自于价格上涨,而是基于数量的增长,反映出原料药行业向下游发展、调整结构的趋势。柠檬酸和6-APA尽管仍身处“过亿美元军团”,但是也呈现量升价跌走势,出口金额同比分别下降了6.95%和9.64%。

  而印度的反倾销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原料药行业的结构调整。今年年初,印度对我国青霉素工业盐和6-APA进行反倾销初裁,尽管由于其下游制剂企业的反对,印度有关部门发文对初裁结果予以否定,但是该事件却促进了中国相关企业向下游产品的延伸。

  大宗原料药内需有限

  受全球性金融危机、针对中国原料药的反倾销诉讼不断增加的影响,加上新医改后国内医药市场的扩容预期,很多出口型原料药生产企业开始关注国内市场。然而,据记者了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市场内需释放缓慢。

  据中国药学会科技发展中心提供的数据,去年22个城市典型医院用药总金额为650亿元,同比增长22.2%,增幅比上一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有业内人士估算,去年以来,国内临床用药有8%左右的降幅。临床用药的下降也影响到了原料药企业。鸿源制药负责人姜连彬表示,由于制剂销售不动,该厂采购原料药的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50%。记者也从华药、石药等大型企业侧面了解到,普药销售均有一定程度的下滑。

  利华制药董事长王春平表示,目前普药生产企业深为各地的招标采购所累,各地招标的保证金让很多企业不堪重负,只能选择放弃。据了解,各省对保证金的数额要求不等,有的省份一个品种就要20~40万元。“一个品种的保证金就是40万元,而中标企业又不止一家,有时即使中标也是亏本的买卖,所以要价太高的省份我们干脆就不去了。”王春平说,中标的基本药物品种由于实行“零差率”销售,医院没有使用的动力,处方仍然倾向于高价药。普药的销售直接反映到大宗原料药的需求上,所以内需对大宗原料药产能的消化仍然有限。

  业内人士认为,从去年开始,一方面原料药企业吸取了2008年价格疯长、客户大量囤货,导致价格犹如“坐过山车”的教训;另一方面,国际市场贸易摩擦频繁,内需的预期也远未达到,因此以青霉素为代表的大宗原料药价格呈现出平稳态势。

  在大宗原料药代表的普药市场下滑的同时,第二代大环内酯类药物则成为临床和出口的宠儿,已连续两年出口大幅增长。一些三四代小头孢由于定价较高受到临床青睐,众多原料药企业转向小头孢原料药和中间体的生产。北京一家贸易公司的市场部人员告诉记者,该公司原来的主要业务是帮助国内企业出口,但是现在由于国内对特色原料药和中间体需求旺盛,也转而做进口生意。他透露,目前国内小头孢原料药和中间体的生产技术还不成熟,所以大多是从国外进口再进行加工。

  产能过剩谁在“火上浇油”

  去年以来,维生素价格进入下行通道。哈药总厂的一位负责人表示,维生素市场目前又有新的产能进入,尽管产能发挥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市场预期已经在价格上有所体现。自去年至今维生素价格已经下跌了20%多,未来可能还要持续。“我们正在准备搬迁,以应对未来的市场挑战,搬迁后将通过技术升级降低生产成本。”

  相对于维生素产能扩大、价格下跌,青霉素目前的形势似乎更加严峻。有消息称,国际原料药生产巨头——荷兰帝斯曼公司正在吉林建厂,主要生产青霉素。去年,帝斯曼在与华北制药的合作搁置后,有了新的动作——在山东淄博的药厂采用绿色酶法技术生产头孢氨苄。据悉,该技术不仅会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全球青霉素的需求量在6万吨左右,其中90%由中国提供,另外10%由帝斯曼的墨西哥工厂等提供。当前中国青霉素工业盐对印度的价格是6美元/十亿单位,而帝斯曼的价格是5.8美元/十亿单位。如果帝斯曼在吉林的工厂投产,并关闭墨西哥工厂,势必将会以价格优势挤占中国本土传统企业的市场份额——这令中国企业非常担心,他们呼吁政府部门,在产能已经过剩的行业对于外资新建项目应予以限制。

  有关人士认为,国内对外资新建项目的限制极为有限。虽然国家明确规定,新建项目超过1亿美元的要经过国家发改委的审批,但1亿美元以下的项目由各省审批。各省对外资企业立项进驻仍然非常欢迎。

  “如果帝斯曼将新品种放到中国来生产,那我们肯定欢迎,因为可以带来新技术。可是如果生产的是老品种,那就是来跟我们抢饭碗的。”一家企业的工作人员说。事实上,这也正是帝斯曼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担心和如此布局的苦心。

来源:药品资讯网信息中心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