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胶产品日渐红火 质量良莠不齐期待更规范


时间:2010-07-27





  蜂胶,这种几十年前很少有人了解的蜂产品,近年来正以迅猛速度风靡大江南北。为何蜂胶类保健产品在几十年前的国内市场上难觅踪影?其原因在于我国过去的土生蜂种“中华蜂”并不出产蜂胶,只有洋蜂(如巴西蜂、意大利蜂和俄罗斯蜂等)才生产蜂胶。

  所谓蜂胶,实际上是一种“混合生物胶”。据生物学家介绍,蜂胶系蜜蜂采自某些树木分泌的树胶树脂以及花卉分泌的黏性汁液,再加上蜜蜂分泌的唾液后混合而成的一种天然胶状物。蜂胶的用途主要是:蜜蜂用其填补蜂巢的缝隙,防止其他昆虫入侵蜂巢;蜜蜂将蜂胶均匀涂抹在蜂巢内壁,使其保持光滑平整。在异常潮湿、阴暗、温暖且充满营养物质的蜂巢内部从不发生霉变。这一现象表明,蜜蜂们涂在蜂巢内壁上的蜂胶具有强大的抑菌作用。

  我国原无国产蜂胶,自农业部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高产蜂胶蜂种后,国内才慢慢有了国产蜂胶。据中国蜂产品协会人士介绍,自2006年以来,我国蜂胶年产量始终保持在400吨~500吨之间。与此同时,国内蜂胶类保健品也似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据国内医药保健品商会统计,2006年国内只有4~5只蜂胶类保健品。但到2009年,国内市场上至少已有50~60只蜂胶保健产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厂家不遗余力的广告宣传开始了解并购买蜂胶产品(主要原因与国内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血脂等“三高”病人越来越多有关)。随着国产蜂胶数量的逐年上升,蜂胶的终端产品价格也在迅速下降。可以认为,目前国内已形成一个稳定的蜂胶保健品消费者队伍。估计我国蜂胶类保健品的年销售额也有几亿元人民币。

  蜂胶市场较混乱

  在国内蜂胶保健品市场十分红火之时,蜂胶类产品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某些生产商片面夸大产品的功效。如宣传说吃蜂胶可以代替降糖药和降血压、降血脂药物等,这肯定是不确切的宣传,即使在欧美国家也没有厂家能保证自己生产的蜂胶制剂可代替降糖药使用。更有一些不道德的商家公开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打压同行的产品,如宣传说他们生产的绿蜂胶质量优于国产的黑蜂胶产品以及“黑蜂胶对人体有害”等等。实际上,蜂胶的外观色泽主要取决于蜜蜂采集树脂或树液及花粉等物质的颜色,蜂胶的色泽并不能决定其营养成分的多寡以及药理作用。

  蜂胶保健品市场存在的另一问题是“以次充好”和偷工减料。据业内人士披露,价格几十元一瓶的蜂胶胶囊,大多添加有明胶、甘油、麦芽糖糊精、少量维生素E和豆油复合物,真正的蜂胶含量极低,因为提纯后的蜂胶市场售价一般为每千克800元~1000元,所以不良厂商为降低生产成本只能添加其他廉价成分。这样的“蜂胶保健品”服用后会有多大降血糖或其他保健作用令人生疑。市场上货真价实的蜂胶保健品一般每瓶售价至少要200元~300元人民币(尤其进口巴西蜂胶产品更贵),其蜂胶含量基本上与其外包装上标明的数量是一致的。我国保健品市场的老顾客以退休职工居多,他们的购买力十分有限,故价格低廉(几十元一瓶)的低价蜂胶更能适应他们的购买力。加上老人们大多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故低价蜂胶制品是他们的首选产品。消费者只要认真想一想,每千克800元~1000元的提纯蜂胶原料如何能加工成每瓶仅几十元的蜂胶保健品呢?如真的货真价实,生产商岂不在做亏本买卖?因此,低价蜂胶产品肯定会掺入其他成分。现在,一些无良厂商利用消费者缺乏相关知识仍在生产掺入其他成分的蜂胶制品,这无疑是一种对消费者极不负责的行为。但消费者贪图便宜产品的心理也是奸商们屡屡得逞的原因。

  顺便提一下,国际保健品市场上绝无绿蜂胶质量优于黑蜂胶之说。另外,蜂胶类产品质量的好坏与蜂胶提取工艺大有关系。由于天然蜂胶通常含大量蜂蜡等杂质,不能直接作为保健品原料使用,必须加以提纯。从前厂商多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媒提取蜂胶,如改用水提则其保健作用会大打折扣,因为植物黄酮不大溶解于水。但有些人天生对酒精过敏,近年来国外厂商采用比较先进的提取新工艺——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工艺提纯蜂胶。这样所得的蜂胶产品不仅色泽较好、无酒精残留,而且产品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蜂胶中的营养物质(药理成分)。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新工艺无疑会大大增加蜂胶精品的成本,而生产商一般会将这一增加的成本打入产品最终销售价里。可以认为,市场上售价几百元的蜂胶保健品基本上都是利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的精品原料加工而成。

  标准出台市场有待规范

  鉴于国内蜂胶保健品市场的混乱情况,去年10月由农业部牵头,在江西南昌召开了我国第二届蜂产品年会。在会上由浙江大学带头成立了我国蜂胶国家标准制定小组,并初步拟定了蜂胶中主要成分“杨树胶”的含量标准。这一标准经国内众多蜂胶生产单位补充完善后已经正式成为国内蜂胶类保健品的基本质量标准,即《蜂胶国家标准》。国产蜂胶保健品有了更有力的监管规范,消费者因此可以放心购买。















来源:药品资讯网信息中心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