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折的创新赛百诺 长不大的中国创造


时间:2010-09-13





  即使有难得的技术创新,但科学家与资本家的冲突,创始人与投资人的争斗,在中国商业环境和商业规则不够完备的背景下,几乎无可避免,结果两败俱伤

  “创新是一个链条,局部动是很难的。有的动有的不动、有的快有的慢是转不起来的。创新在早期阶段确实是一种精英文化,一个人、几个人在实验室就可以干,但到产业化、到临床再到市场就超出了个人的能力范围,进入了社会系统,此时就需要一个创新的社会环境。”在赛百诺创始人彭朝晖看来,现下我们面临的是一个非常糟糕和不规范的市场。

  2003年,赛百诺推出了世界首个基因治疗药物“今又生”,这是中国生物高科技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有评论认为,其堪与杂交水稻、盘尼西林相提并论,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创造”。经过三年多的沉淀之后,无论是《科学》、《自然》这样的科学权威,还是《时代》、《经济学人》这样的舆论领袖,都对其成果表示认可,并将其视为“中国巨龙觉醒的例子”、“将确定中国作为科学超级大国的地位”。

  但人们猜中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局。由于大股东湖北同济奔达鄂北制药公司以下简称奔达公司和赛百诺创始人彭朝晖的内斗,赛百诺走到了崩溃边缘,“今又生”也一度被吊销GMP证书。

  赛百诺案例,绝非一个脸谱化的“资本家赶走科学家”所能概括,它几乎囊括了“中国创造”的所有问题,早在研发阶段就已潜伏风险。

  众所周知,生物医药产业是个高投入、高风险的领域。中国的生物药市场相对狭小,政府对药价的控制又让巨额的研发经费难以在短期内回收。这便形成了一个中国创新药领域的特点—研发经费过于依赖政府支持,缺乏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常见的风险投资支持。

  赛百诺初期虽然引入了风险投资,但各级政府先后投入的资金总额远远超过股东所投入的资金。不计各种无息、低息贷款,仅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和各种公共基金中,彭朝晖研发“今又生”所获得资金支持就在5000万元以上,这是“今又生”后期产业化及临床试验的主要经费来源。

  中国生物技术企业在某些产品的研发阶段领先于美国,而且能得到世界公认,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一模式。但是,中国目前尚无政府科技投入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在资金管理上比较粗放,绩效考评和问责机制薄弱,考核业绩的主要指标是新药上市而非其后的销售。

  因此,当“今又生”进入真正需要大手笔投入的市场营销阶段,缺乏专业投资者接盘的政府主导模式弊端便暴露无遗。

  中国缺乏能够吸引国际资本的重大创新,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后也缺乏退出渠道,很容易形成资本与产业的错位。国际资本是以财务投资为主,重视的是盈利,所以喜欢从二级市场退出,但当时中国没有创业板市场现在的创业板也毫无理性可言,想获利就要把企业拿到境外上市,成本高到让人望而却步,自然也就没什么兴趣。

  于是企业只能在国内寻找一些有行业经验的产业投资者,而这些人有根深蒂固的“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习惯,希望控制每一个环节。“中国医药界的产业投资者,很少能称得上真正的资本家。

  他们习惯了野蛮生长,成功靠的是比别人胆大、敢冒险,签了协议不执行,出现问题就继续重组,这几乎是他们遗传性的本能,不能指望他们能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转变。贸然进入以严谨、高风险著称的创新药领域,他们很难相信要按照国际惯例去做事,自然容易遍体鳞伤、鲜血淋漓。同样,赛百诺这样的企业在国内融十次资,恐怕九次都是这样。”万盛证券远东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曾担任过赛百诺公司独立董事的张新宇表示。

  身为赛百诺公司的创始人、“今又生”之父,彭朝晖本对赛百诺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曾经一度占有赛百诺70%以上的股份,赛百诺拥有的6个专利也挂在他名下,但随着资本的引进,彭逐渐失去了公司控制权。

  需要强调的是,彭朝晖的遭遇并非孤例。“今又生”之后,中国政府又先后批准了另外两个生物类国家一类新药—烟台麦得津公司的“恩度”和上海三维生物的“安柯瑞”。耐人寻味的是,三个一类新药均未成为人们最初期待的重磅炸弹级药物,三者的研发领导人都经历了共同的命运—下岗。“恩度”的发明者罗永章于2005年全职去清华大学任教,彭朝晖和原三维生物总裁胡放则都在2008年底离开了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

  “一个科学家如果想要创业,不仅仅要考虑创业过程中的种种挑战,还要做好应对各种观念理念差异的准备,甚至是受巨大委屈的准备。”罗永章对此深有感触。科学家出身的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家们,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在中国式的野蛮生长与科学的严谨、人命关天的责任间艰难的走钢丝,既要做科学研究、进行商业调查,又要寻找资金白手起家、有效管理公司,还要学会说服审慎的监管者,并最终占领他们从未熟悉的市场。


来源:药品资讯网信息中心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