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C业价格猛坠 高利润将难以延续


时间:2010-10-25





  9月初,维C的价格仅为37元/公斤,较2008年高峰时期的140元/公斤而言,可谓跌入谷底。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价格的下滑归咎于产能激增,生产企业增加市场竞争将变激烈,维C行业高利润将难以延续。”

  去年底,发改委曾下文称,“我国维C行业产能过剩十分严重,加强行业监管势在必行。”然而,大半年过去了,这一过剩势头并无缓解。记者在行业内调查得知,如果已建、扩建、新建维C项目全部投入生产,产能将在明年底达到23万吨,而每年全球维C消费量仅为10万吨左右。

  产能激增

  在鲁维制药进入市场之前,华北制药、东北制药、石药集团、江山制药—国内维C界的四大家族几乎垄断了国内全部产能。在国外,也仅荷兰DSM公司与之竞争,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更是指出四大家族形成价格联盟,控制维C价格。

  维C价格上涨始于2007年末,2008年,德国维C企业武田巴斯夫倒闭,中国出口量从7万吨上升至8.5万吨,出口价也借机从4.77美元涨到8.69美元。2009年价格再次升到10.2美元。连续的涨价,让四大家族赚得“金银满盆”。以华北制药为例,2009年维C的营收约13亿元,利润就达到8亿元,维C产品为公司提供了60%的净利润。

  这一格局在2009年中悄悄被打破。历经5个月,鲁维制药1.5万吨维C项目从立项到建设,将四大家族改写为五大巨头,此外,有消息称鲁维还将产能扩大到3万吨,而东北制药、石药集团也有意分别将产能扩大到2.8万吨、4万吨。

  如果说鲁维制药在维C行业激起小波浪的话,那么在2009年底到2010年中,医药厂家纷纷投产维C则让这个行业“翻江倒海”。

  记者从行业内获得的一份资料显示,牡丹江高科、沈阳同联、山东天力、山东润鑫、郑州拓洋、安徽泰格、新乡华星、宁夏启元等公司已上马或将上马维C项目。其中6个项目的产能过万,牡丹江高科有2.6万吨产能,新乡华星更是号称有3万吨产能。郭凡礼指出:“正是看见前几年维C行业的高利润,很多医药厂家纷纷进入了这个行业。”记者在调查中获悉,在新上马的企业中,牡丹江高科、郑州拓洋、新乡华星等几家企业都生产过维C,此次只能算恢复生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企业是看见前几年维C行业的高利润而进入的,但有的企业是有“苦衷”的。

  以山东天力为例,其是国内生产维C的原料—山梨醇最大的企业,其生产原料玉米在涨价,又经常受到下游厂家的价格挤压,公司的利润变薄。为盈利,山东天力干脆延伸到下游产业维C项目。时代周报记者致电山东天力药业,其办公室袁小姐表示维C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

  据郭凡礼介绍,一条维C生产线从立项到投产,周期为半年到一年不等。按此推算,如果上述项目全部投产,加上扩产后五大巨头的产能,预计2011年底将会达到23万吨的产能,比2009年底增加10万吨。相关部门早已发文要限制维C产能,为何还有那么多项目上马?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2007年《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将医药工业中维C和青霉素两个大宗原料药行业划入限制发展类项目,但是由于维C除了原料药还可用于饲料添加剂及食品添加剂,因此一些维C的生产企业将其生产的维C通过饲料添加剂及食品添加剂的方式而绕过药监部门的审批,由于政策没有限制饲料添加剂及食品添加剂的发展,最近一些企业才纷纷上马维C的生产。

  郭凡礼表示:“发改委的政策仅对作为药品原料生产的维C项目有效,很多企业绕道而行,名义上生产的维C是作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之用,最终还是流入原料药流通领域。”

  除了“证出多门”,地方政府还是此次维C项目激增的另一推手。如果每个项目的投资金额按3亿元来计算,此次维C产能扩张至少投入30个亿,算是一笔不小的投资。项目投产后,还会给地方政府带来税收收入,地方政府何乐而不为呢?

  产能激增,企业一旦停产将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而维C企业的转型之路又非常艰难。

  有市场传言,为应对维C产能过剩和价格不稳等状况,发改委将在今年底前制定出产业准入标准。而早在“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第四次新闻发布会上,发改委产业司副司长李宁宁就明确指出,要将维C药品的生产纳入需要加强引导控制的产业中,但他并未给出政策出台的具体时间表。

  谁会被淘汰

  如果目前新建、新扩项目全部上马,到明年底产能将有23万吨,而全球的需求量只有10万吨左右,这意味着产能严重过剩。

  目前而言,将超过1万吨产能的企业有11家,超过2万吨的也有7家。每家的产能都规模浩大,谁都想在市场中多分一杯羹,市场竞争的结果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不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企业将会被淘汰。

  早在1996年,以瑞士罗氏公司为首的西方跨国公司挥舞起价格大棒,挑起了价格大战,经过两年多惨烈的竞争,中国维C生产企业从原先的26家锐减至华药、东药、石药、江山制药等4家,这便是国内维C四大家族的由来。如今,国内维C行业再次面临激烈的竞争,不是因为跨国公司的价格大战,而是国内维C产能的盲目扩张。

  产能迅速扩张使得维C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价格下跌自然不可避免。

  据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资料显示,今年以来,国内维C的出口价格呈现出逐月下降的趋势。今年1月的出口价格还维持在8.93美元/公斤,5月就下降到8.50美元/公斤;到了7月,国内维C出口价格大跌,其主要出口企业出口报价已经跌破5美元/公斤。

  有市场人士猜想,此次价格下降是既有厂家的“苦肉计”:把价格降到成本价,让新进厂家无利可图,无法扩大生产规模,此外,让那些准备上马的项目看到现在市场利润微薄,便放弃上马计划。

  郭凡礼及中国医保商会维C分会秘书长乔海利均对此说法予以否认,并认为价格下降乃市场的正常反应。牡丹江高科维C项目的销售负责人李经理也表示这一说法不太可能,不过此法确实可以淘汰70%的新产能。

  “维C生产企业越来越多,具备成本优势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据其介绍,牡丹江高科在黑河地区的维C项目就因得到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而成本大大降低。目前,该企业维C的一期3000吨产能的项目已经进入投产,明年底将形成2.6万吨的产能。

  相比而言,企业停产保价的说法更胜一筹。

  东北制药就宣称,因生产经营和BRC英国零售商协会认证工作需要,维C的主要生产线进行45天的停产检修;而华北制药证券事务代表许建文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华北制药大概安排在11月份进行检修。

  “每年一度的检修是出于实际工作的需要,而不是外界传言的价格波动。”据了解,石药集团、鲁维制药目前依然在生产当中。

  但依然有媒体报道,五大维C生产厂家不会同时停产,而是从9月20日开始轮流停产保价。在2006年市场不景气之时,各企业就有轮流停产的“案底”,这一次只不过是“故伎重施”。对此,乔海利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药企停产检修乃是正常的安全工作,并不存在轮流一说。”

  在其他企业产能没有释放之前,五大巨头停产检修或许可以保住维C价格。但此举并非长久之计,东北制药、石药集团、江山制药纷纷将目光转移到维C产品的深加工上:石药集团积极推广维生素C保健品果维康,而江山制药以“蓝桶”和“艾兰得”为品牌的维C系列产品也已远销至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东北制药近期也透露,将募集资金29.58亿元用于厂房搬迁和维C主导产品的深加工。

  东北制药董秘吕林全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该计划已经通过辽宁省国资委的审批,并上报证监会,不能确定证监会什么时候可以审批下来。至于百分之多少的金额将用于维C主导产品的深加工,也不能确定。”

  此外,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国际行业认证也是众多维C企业要面临的一道坎。据了解,我国对维C的需求仅为2万吨,大多数企业生产维C是以出口为目的,但不是所有企业都符合国际认证的。以GMP认证为例,目前仅有四大家族、牡丹江高科等几家企业通过了认证。

  一位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没有通过认证的企业出口受到限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但也有一些企业会委托那些通过认证的企业代为出口,而鲁维制药就是其中一员。”


来源:药品资讯网信息中心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