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来,红霉素针剂(以下简称红霉素)在市场的供应急剧减少。其根本原因是,随着该款药品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其价格受到了严格的管制,临床售价为每支1.5元,造成药企利润大大降低,企业失去了生产的积极性。从今年8月开始,本报就此连续报道,最终促使有关方面恢复了该药品的日常生产与供应。
年底之际,再度回访以红霉素为代表的低价药品的生产、供应情况,目的在于让更多便宜药惠及百姓,同时也希望相关政策能够保证药品生产企业的合理利润。华商晨报“消失的红霉毒”系列报道(部分)2010年8月3日2010年8月4日2010年8月5日廉价药为何总消失按照我国目前的药价管理体制,药品价格有三种形式:1.由财政购买、免费向特定人群发放的药品,实行政府定价,目前约有100种,占已批准上市药品数量的0.8%左右。2.医保药品实行政府指导价,具体形式为最高零售限价,约2600种,占22%左右。3.实行市场调节的药品,由企业自主定价,占77%左右。国家出台的基本药物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在保护廉价药,但这个制度目前还只是完成了制定目录的工作,后续的生产、配送、价格、使用等还远远没达到完善的地步,因此才会造成廉价药“消失”的情况。
12月27日上午9点,沈河区市民刘志恩带感冒的女儿上沈洲医院看病,半个小时左右,小家伙安静地坐在椅子上输液了。刘志恩说,女儿年年冬季犯病,去年也是肺炎发作,满城寻找红霉素,各大医院都没有药。不再稀缺的红霉素27日,本报记者走访沈阳数家医院,红霉素针剂基本能够满足临床需要,长达一年的红霉素稀缺的现象基本得到了缓解。据沈洲医院副院长陈红介绍,在她的记忆中,自从本报关注红霉素的报道之后一个月左右,有关部门就落实了红霉素的供应问题,最近三个月以来,日常供应可以保障。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冯主任则表示,该院以前虽然也有少量红霉素,但无法满足供应,自从本报报道之后,现在已经能够保证临床。大连美罗药业总经理李时海曾向记者表示,很长一段时间,红霉素在“黑市”的价格被炒到每支10块钱以上。
12月26日,记者在沈阳南六地区暗访,发现红霉素已经不再是炒家们囤积的药品了。借红霉素火了的医院提及红霉素,就不得不提及沈阳维康医院。今年5月后,沈阳维康医院几乎独家垄断了地区红霉素的销售,并且以每支高于基本药物目录的价格对外患者销售,同时,仅限于在该院使用。凭借红霉素的作用,维康医院尤其是儿科病房,确实实现了“患儿爆满”的景象,这也使得这家开业不久的民营医院迅速占据了“人气”。今年8月,本报关于红霉素的报道见报之后,有关部门对维康医院“擅自提高红霉素销售价格”的行为进行了查处,随后,维康医院降低了该药品的临床销售价格。
12月23日,本报记者再次来到了维康医院,发现该医院红霉素的价格已经恢复到基本药物目录中规定的价格水平。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尽管受到了处罚,但从营销学的角度来说,红霉素缺货事件对维康医院所产生的正面影响要远远大于被媒体曝光以及遭受处罚的负面效应。恢复产量后厂家的无奈导致今年全国红霉素市场严重缺货的直接原因是该药品的生产企业减产。今年8月,本报记者前往全国最大的红霉素生产企业大连美罗制药进行采访了解到,原来美罗药业年生产红霉素的能力是4500万支,占全国市场的90%以上。但在该药品的临床销售价格降低一毛后,该企业已将红霉素的产量降低至每月150万支。彼时,大连美罗方面曾向国家发改委递交涨价申请,其申请的涨价幅度为单支红霉素提价0.5元。
12月26日,记者就此问题再次与该企业总经理李时海取得联系。李时海表示目前企业恢复了生产,而至于其向国家发改委提出的涨价申请是否被批复,李时海并没有做出明确答复,言语间,李时海流露出了些许无奈:产量恢复到过去,价格没有任何变化。不容乐观的市场前景但市场库存依然存在危机。
12月26日,辽宁某药品销售企业负责人刘先生表示,前段时间的严重缺货导致目前红霉素库存量不足。刘先生称,正常情况下,该药品的库存期限是保证20天的供应量,而现在只有一周的供应量。对红霉素同样担忧的还有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的冯主任。
12月27日,她向记者表示,目前,红霉素在流通环节没有任何利润,几乎是药企多少钱给的经销商,经销商就多少钱给医院,包括该院在内的部分医院也不再加价,直接照单出售给患者。“这不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冯主任说,为保证符合国家发改委规定的价格,必须要有几方面做出让步,否则,红霉素缺失的问题就会再度上演。低价药的集体尴尬不仅仅是红霉素,目前临床上有多种低价、实用、高效的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品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冯主任告诉记者,有一种叫做发甘醇的药物同样如此,销售价格在3块钱左右,就是因为企业得不到利润,现在基本停产了。冯主任表示,国家对基本药物进行价格控制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利益,但现实的情况却是“顾此失彼”,一旦企业不再生产,患者必须要使用价格昂贵的其他药物替换。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秘书长周燕在调研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安徽省在基本药物采购过程中,中标的药品生产企业全部都是一些小企业,而大的药品企业无一中标。“这已经表明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开始冷淡。”周燕说,政府是各方利益的最大协调与平衡者,至于如何去平衡,这也是一门学问。
来源:华商晨报 作者:吕业辉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