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超分子技术将工业用材环糊精应用于提高抗癌药品的效果,还可直接制成纳米材料,由南开大学教授刘育领衔的这项研究课题,有望解决生物医药、材料化学、分离科学等领域的众多关键问题。1月14日,在北京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南开大学的“环糊精的分子识别与组装”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南开大学课题组的相关研究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经过近20年的努力,他们对16类近300种环糊精分子识别行为进行系统研究,使其可以成功应用于药物包结,从而实现一些重要药物分子的增溶、缓释、控制和释放。
据介绍,紫杉醇是继阿霉素、顺铂之后的第三代抗肿瘤药物,但其几乎不溶于水。长期以来,各国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半合成制备水溶性紫杉醇前体药物,以便制成水剂应用。
南开大学课题组采用超分子技术制备并分离,得到了含有两个环糊精空腔的四乙烯五胺桥联双环糊精和紫杉醇的复合物,将紫杉醇本身几乎为零的水溶性提高到大约每毫升约2毫克,成功解决了这一世界难题。
这一发现为紫杉醇的替代品应用于临床,提供了新的潜在水溶性缓释复合物。
研究成果还发现,简单的环糊精包合物可以通过金属离子或缩聚反应直接制备双纳米管、纳米笼、分子链条、多聚轮烷等;通过引入不同的功能修饰基、金属离子和有机分子,可以有效地调控分子组装体的拓扑结构和功能。这些都为利用合成受体调控材料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提供了新方法。
项目第一完成人刘育教授表示,超分子化学是当今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而以环糊精为基体构筑的超分子体系,虽然已显示了一些令人鼓舞的可与天然体系相媲美的功能,但总体看来尚处于发展阶段,任重而道远。
来源:药品资讯网信息中心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