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传承几千年的丰富文化遗产,是华夏子孙得以薪火相传的重要保证。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中医是其中重要一项,它为人类文明和健康促进作出了巨大贡献。不久前,中医针灸申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既是国际社会对中医药文化的高度肯定,也有对中医药文化生存、发展、继承和创新不足的担忧。
目前,西医以其强大实力攻城略地,而中医临床特色疗法逐渐消失,地道中药材资源受到破坏,中医药教学科研难有突破,民众对中医药普遍存有疑问,取消中医药的声音也一度甚嚣。更令人担忧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对中医药茫然无知,甚至抵触中医药,更多的人认为中医药药效来得慢、吃着苦、没有用,很多危重病人只有在西医已经无能为力的时候,才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理,吃些所谓的中药偏方,根本就是对中医药的一种曲解。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不仅面临中医药工作者的断层,更可怕的是面临使用者的文化离弃。
现在,国家已经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出台了许多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包括政策倾斜、资金支持、人才培养、机构建设、教学科研等。但是,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中医药的消费者,中医药的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只能成为一种文化和技艺的“盆景”。
笔者认为,发展中医药必须从中小学生教育,特别是儿童开始抓起。 “从孩子抓起”,虽然俗套,却很管用。中医药教育有其特殊性,应该采用特殊方式,从基础教育,特别从小学起,练好“童子功”。
在 “练功”方法上,我们要根据中医药自身的独特脉象,立足于打通现实与传统的任督二脉,大胆尝试,稳步推进。
首先,结合 “国学”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中医药知识的内容。 “传统文化是中医的根”,中医药的经典著作多是文言文,不少中医药启蒙读物,如药性赋、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经络循行歌诀、时方妙用歌诀等都是很好的古文范本,可引导有兴趣的学生熟读乃至背诵原文,尽早培养学生对中医药学的感情。早期教育是中医成才的一个特点,大多数学医者是从小耳濡目染、家传师授,才养成良好的习医习惯和习医兴趣,正如古人所说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中医药大家张仲景从小就“博览群书”,唐朝名医孙思邈 “弱冠善读庄老及百家之书”,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他们达到中医药学的顶峰。而对于有一定传统文化修养的人,也可以 “秀才学医,笼中抓鸡”,易于入门。
其次,在中小学社会实践课程中增加中医药体验,让孩子们从小接受真正中医的熏陶。让中医院、中药房对进行社会实践的孩子们开放体验,中医药专家现场讲解,通过耳闻亲历使广大青少年能够更加主动接近、了解并且熟悉中医药知识,热爱中医,奠定中医药的未来消费者群体。
再者,在全国有针对性地选择几个地方设立中医药中学。比照音乐学院附中模式,招收小学毕业生到中医药中学学习,教学以中学常规课程为主,四分之一课时安排中医药启蒙课和古典原著等基础教育。中医药中学学生由于较早接受中医药教育,其专业思想牢固、基本功扎实,再经过一定时间临床、科研上的锻炼后,将来应会成为中医药的中坚人才。
此后,待中医药文化课程在中小学开展较为成熟后,可考虑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办中医专业少年班。 1985年,山东中医学院曾连续开办过3届中医少年班,高中本科连读,效果不错。中学生提前进入大学校园,避免 “高考指挥棒”影响,这种做法符合传统中医药连续教育的精神,又能弥补普通本科教育的某些缺陷,如专业思想不牢固、大量西医教育的冲击、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脱节等。
当然,中医药教育从小抓起,不单是一个行业的事,而是需要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要给予特殊的政策。国家教育部门应与中医药行业、卫生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联合进行专门研讨,为中医药教育从小抓起出谋献策、筹划长远。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