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举国体制”支撑中药创新发展


作者:向佳    时间:2011-04-15





4月8~9日,在广州召开的国家中医药发展论坛(“珠江论坛”)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上,新时期中药如何取得创新与发展成为本届论坛关注的主题。论坛就中药创新发展的战略布局、关键问题和组织形式等展开了深入讨论。在“十二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即将启动“多学科创新中药研究”之际,组织探讨这些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中药现代化初现成果



“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是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一项重要举措,自“十一五”正式启动以来,专项取得了超出预想的突出成绩,实现了医药界创新能力和科技能力同步上升。

在中药研究方面,几年来中药的临床评价取得明显成绩,如复方丹参滴丸ETT研究,其在美国做的二期临床实验结果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接受并正在开展三期研究;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研究,在长期追踪疗效47个月以后证实芪参益气滴丸与阿司匹林没有差异;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器质性室性早搏研究,证实其疗效明显优于美西律;连花清瘟胶囊治疗H1N1甲型流感与达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也证实了中药不论从退热时间、核心病毒转移的时间以及综合的疗效都和达菲一样。

“这些研究都以循证评价为基础,得到了国外的接受和认可,使国内外对中医药疗效更有了信心。”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说。

但是,中药现代化还面临一些瓶颈问题亟待解决。比如,中药药性理论的阐明与本质,中药道地性与GAP的价值与缺陷,中药药材、饮片的质量堪忧,中药标准化体系和质量标准有待完善等等。

中药创新战略布局和任务

正是基于中药现代化所面临问题的担忧,在“十二五”期间创新中药研究如何实施战略布局、如何有效开展,成为与会专家讨论的热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药专家姚新生认为,中药创新发展有两个战略任务,一是要阐明中药的科学内涵,推进中药现代化、规范化进展,提高中药产品的质量,二是在传统用药基础上,自主创新研究开发出创新中药及现代药物。在他看来,阐明中药科学内涵,推进中药现代化、规范化势在必行,而质量监控与产品标准化工作将是重中之重。“我们可以通过建设标准化研究中心、中药化学成分对照品平台等措施,加强中药标准化研究。”姚新生说,最重要的要明确现代药物质量监控的基本原则——确保产品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建议开展中药的药效分类理论研究,同时运用模型化与模拟化方法,开展基于有效成分群的中药组方定量设计研究。

作为本届论坛的执行主席,张伯礼在总结专家学者们的意见后,初步提出了“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多学科创新中药研究”的五个重点研究方向:即多学科中药创新研究,经典中成药传承与创新研究,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质量控制及再评价研究,中药药典有毒中药的现代毒理学研究,组分成分中药创制研究,中药种质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张伯礼表示,项目开展的指导思想在于“体制创新、系统集成、突出重点、重在转化”,其组织机制是由国家主导,委托招标,并且坚持“多学科参与,产学研结合”两大原则,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联合攻关。

借“举国体制”出标志性成果

对于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的中药研究,其组织管理机制的创新和国家意志的进一步体现成为新的亮点,其中“举国体制”一词成为焦点。

“‘举国体制’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成功经验。”张伯礼说。

远的如两弹一星,近的如动车的研发,都是“举国体制”的产物。事实上,在中药领域,当年青蒿素研究取得的突破,也是在“举国体制”的强大支撑下取得的。正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大宁所提到的,“这种组织方式强调“官产学研用”联合,强调优势整合,强调集中力量办大事。”他说,党和国家对中药的创新发展寄予了厚望,所以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实施布局中,进一步加强了对中药专项的领导和支持。“这是关于中药创新发展承前启后的新起点。”

称其为“承前启后”,是针对目前中药研究存在的问题而言的:中药研究项目不少但比较分散,统筹规划和整体的顶层设计还不够,资源比较分散。此外,虽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这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但仍缺乏有分量成果。正是针对这些问题与新形势下国家对中药行业科技工作的期望与要求,“举国体制”组织管理形式被提出。

虽然时代背景有别于当年的“两弹一星”和青蒿素的研究,但用“举国体制”来组织中药重大项目,实际上也是借鉴了这一体制“顶层设计、资源组合、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成功经验。而在这种体制下,“必须要出标志性成果”,李大宁说。

李大宁解释说,“举国体制”归根结底是要体现国家意志、凝练国家重大中药科技目标,即解决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和促进中药产业发展的经济问题,这也是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下一阶段新的战略思路。

要实现科技“举国体制”想法,首先要统一思想,同时要解决在过去组织管理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确保项目的组织和运行管理适应目标任务的要求。要强化政府的职能和专家的责任,强调两者思想和行动的统一和协调,坚持“官产学研用”系统推进,力争拿出标志性成果。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向佳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