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国化学原料药出口扭转了2008年以来的颓势,总额达到137.8亿元,同比增长22.66%。加之原材料价格上涨、交货期缩短、人民币汇率存在升值预期等因素影响,今年原料药价格走高趋势明朗。与此同时,国内不少原料药生产企业纷纷扩大了紧俏品种的产能。在价格走高与产能扩充的双重刺激下,今年原料药行业整体向好,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有望超预期。
出口价格上涨
“自去年开始,海外市场的订单不断增加,直到现在公司的出口业务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在第66届原料药会上,不少原料药生产企业如是告诉记者。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化学原料药进出口扭转了自2008年以来的颓势,化学原料药进口额达33亿美元,同比增长10%;出口总额达到137.8亿美元,同比增长22.66%;化学原料药的出口总额占到了全部药品出口总额的79%。
在出口国中,占据前5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印度、德国、日本和荷兰,发达国家仍占据主要地位。除了居位第二的印度,对其他金砖国家、中东以及南美等新兴国家市场的出口增长更为迅猛,其中俄罗斯市场增长95%,巴西增长70%,墨西哥增长80%。
出口额过亿的国内原料药企业数量去年也取得了突破,达到26家,同比增长30%左右。出口原料药类企业排名前5家的企业分别是深圳海普瑞、浙江医药、浙江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华北制药、维生药业有限公司,出口额分别为5.48亿、3.11亿、3.07亿、2.23亿和2.05亿美元,其中上市公司占据3席。
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类、有机酸类等生化类原料药仍是出口的主要构成,一些早前并未被太多提及的大环内酯类、培南类、甜味剂、香料药等原料药亦渐显强势。在去年原料药中间体单品种出口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22只品种中,肝素钠以12亿美元的出口总额居首位,齐多夫定、山梨酸钾、硫氰酸红霉素、强力霉素、阿奇霉素等多只品种的出口额则首次突破1亿美元。
专家表示,去年原料药出口增长,与国家对抗生素和维生素的出口鼓励机制以及国内优势产业发展有密切关系,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已成为维生素和抗生素的第一大供应商。而受原材料价格上涨、交货期缩短、人民币汇率存在升值预期、化学原料药出口退税率下调等多种因素的直接影响下,今年中国原料药出口产品价格上涨趋势已定。
“原料药价格上涨对于相关上市公司乃至整个行业而言都是极大的利好,相关公司的业绩在去年开始走出低迷之后,今年有望迎来超预期。”有行业资深分析人士指出。
多品种扩产冲动
在出口市场转好的情况下,国内不少原料药生产企业纷纷扩产,以期瓜分更大的市场蛋糕,尤其是培南类、硫氰酸红霉素、7-ACA等紧俏品种生产企业。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关键培南类产品的美国专利到期,业界判断培南类市场需求很快会扩到2000吨,而目前全球的产能是800吨。而4-AA作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关键中间体,其在全球及国内的使用量迅速增长。2010年,我国4-AA的出口总量虽然较2009年实现翻番,达到103吨,但潜力仍然巨大。
为此,相关企业正在快马加鞭地布局4-AA市场。4月25日,海翔药业发布公告称,为扩大在4-AA中间体、原料药等产品上的优势,并向制剂生产领域延展,公司拟向包括控股股东、董事长罗煜竑以及股东、董事、总经理李维金在内的不超过10名特定对象增发不超过2350万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亿元。据了解,目前海翔药业共有300吨4-AA中间体产能,占全球产能近50%,占全国出口量的90%。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鉴于4-AA下游培南制剂需求强劲,今年4-AA中间体等系列产品依然保持40%以上的增长。而日本地震加剧中间体供应紧张,随着市场供求形势的逐渐明朗,产品价格上行是大概率事件。如果海翔药业今年4-AA的销量翻番,价格也有所提升,海翔药业的业绩有可能超出市场预期。
硫氰酸红霉素生产企业更是扩产火热。近日科伦药业宣布在伊犁投资近40亿元,用于生产硫氰酸红霉素和头孢系列中间体;广东肇庆中恒实业公司拟投资26.69亿元新上一条年产3000吨级硫氰酸红霉素生产线;山东东药药业公司拟投资4.88亿元兴建一条年产1500吨级的硫氰酸红霉素生产线;四川山山药业准备上一条年产3000吨级的硫氰酸红霉素新线;河南安阳市九州药业等一批中小企业也纷纷加入扩产能行列。
7-ACA方面,春节过后,福抗药业和山西威奇达恢复生产,焦作健康元和鲁抗医药则扩产。有研究报告指出,随着焦作健康元2011年二期产能的完成,其7-ACA产能还有上升空间。
在价格看涨的情况下,原料药企业纷纷开始扩产,产能的提升将进一步推高相关公司的业绩。但也有行业资深分析人士指出,国内已有VC、VE产能过剩的惨痛经验在先,因此原料药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谋定扩产计划,切忌盲目跟风,以免重蹈覆辙。
来源:医药经济报 作者:唐学良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