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The Lancet 5月14日在线发表的两项Ⅲ期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的结果表明,免疫抑制剂吡非尼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肺功能下降的进程doi:10.1016/S0140- 6736[11]60405-4。
IPF是一种进行性肺部疾病,通常会在5年内导致患者死亡,目前被视为一种“孤儿病”,可以选用的治疗很少。在美国杜克大学的医学教授兼肺病、过敏症、重症医学系主任Paul W. Noble博士的带领下,研究者在全球110个试验基地招募了779例年龄介于40~80岁的IPF男性或女性患者,这也是迄今为止在这类患者人群中开展的最大规模吡非尼酮试验。
这两项试验的设计较为类似,都是在72周的治疗期内评价不同剂量的吡非尼酮,主要终点为用力肺活量FVC占预计值百分比较之基线的变化。次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和6分钟步行试验的结果。在第一项试验中,435例患者随机接受吡非尼酮2,403 mg/d、吡非尼酮1,197 mg/d或安慰剂。在第二项试验中,344例患者则随机接受吡非尼酮2,403 mg/d或安慰剂。
第一项试验表明,72周后吡非尼酮组患者的平均FVC下降了8.4%,而安慰剂组患者下降了12.4%。在第二项试验中,第72周时FVC变化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吡非尼酮组下降9.0%,安慰剂组下降9.6%,不过在前48周P=0.005以及所有试验时间点P=0.007的分析中吡非尼酮的疗效都较为显著。
两项试验的合并分析显示,较之安慰剂组,吡非尼酮使FVC下降≥10%的患者比例减少了30%,在临床实践中FVC下降≥10%被视为死亡的预测因子之一。无进展生存期分析显示,吡非尼酮使死亡或疾病进展风险下降了26%,第72周时6分钟步行距离的平均变化缩小了31%。此外,吡非尼酮组的总死亡率19例,6%低于安慰剂组29例,8%,与IPF相关的死亡率12例,3%也低于安慰剂组25例,7%,尽管这两项试验并非针对死亡率而设计,检验效能有限。
不过,在这两项试验中,吡非尼酮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包括恶心、消化不良、呕吐、厌食、光敏感、皮疹和眩晕。
研究者承认上述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所纳入的患者病情均为轻至中度,合并症较少,这意味着试验结果“不一定适用于更广范围的患者人群”。而且,“鉴于多重统计学检验没有进行校正,因此有可能过度阐释了试验结果”。此外,也没有评估治疗72周以后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希腊德谟克里特大学的Demosthenes Bouros博士在随刊述评中写道,吡非尼酮“可能适用于那些即便预期疗效不明显也愿意接受潜在不良后果的IPF患者。”成功治疗IPF“很可能需要联用以肺纤维增生的多个通路为作用靶点的多种治疗。” Lancet 2011 May 14 [doi:10.1016/S0140- 67361160546-1]。
基于这两项Ⅲ期试验的初步结果,2008年吡非尼酮在日本获准用于IPF的治疗,2008年2月欧盟药品管理局建议欧盟各国允许吡非尼酮上市。目前,吡非尼酮尚未获得美国FDA的批准用于IPF的治疗。本月早些时候,虽然专家小组以9:3的投票结果同意吡非尼酮上市,但FDA仍表示需要更多试验证据才能正式批准吡非尼酮。
该研究由吡非尼酮的生产商InterMune公司资助。InterMune公司参与了试验的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维护以及报告撰写。Noble博士声明担任InterMune的研究者之一,其余11名作者中除2名外均声明与InterMune存在关系或为InterMune公司雇员。Bouros博士声明无相关经济利益冲突。
来源:药品资讯网信息中心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