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湖北举行的一款糜蛋白酶的经典老药竞标中,上海第一生化药业公司下称“一生化”报出了2.93元的低价,其对手双鹤药业报出了2.94元,长春天诚报价3.3元。而这款药的市场零售价是3.8元。 据参与招标的人士表示,上述价格已经接近企业的成本价,不过,现在必须硬着头皮把招标价格降下来,以满足专家组的心理预期。
目前,已经有若干省份开始执行“安徽模式”进行基本药物招标,大型医药集团并未因为其“资质”而抢得先机,相反,已经呈现“节节败退”的情况。
资质优良药企的出局,可能会降低药物的品质,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抵消药物降价带来的益处。
价格低到“不可思议”
所谓“安徽模式”即“双信封”制,按照该模式,企业投递第一信封,为“技术标”,招标方根据企业的规模、信誉、资质来打分;第二信封,为“商务标”,通过技术标入围的企业,再各自报上价格,两轮报价同时进行。而在实际的药品采购中,“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难以体现,基本药物大多实施低价者中标的制度。
在这一招标模式下,全国大型制药集团的产品中标率集体下挫。
从市场了解情况来看,大部分规模医药公司的中标率从原先的90%降到了5%。即原先投标100个品种,90种中标,变为现在的5种中标。
以某大型医药公司为例,该公司在安徽投标127种,中标7种;在山东投标相同品种,也只中标7种。“很多产品的价格已经低到不可思议的程度。”相关企业的高管表示。
以某省的普通输液价格为例,中标价仅为0.77元。“你到超市里面随便选一瓶250毫升的液体,只要是液体,不管是水、酱油还是醋,都不可能卖到这个价格,那你还敢往身体里打吗?”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表示。
“价低者得”的情况,导致了很多企业为了争取某个省的市场份额,而出现成本与售价倒挂的情况。而不愿倒挂的企业,只能出局。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据我们了解,很多‘中标’企业,一时报出的低价,后来自己也生产不出来,结果导致中标后,也不履行,很多商品就此断货。”
事实上,低价药断货的情况,从去年年底就在国内不少省份出现。一些常见的品种,如板蓝根颗粒,中标价仅0.11元/袋。包括全国最大的板蓝根生产厂家白云山等生产品牌板蓝根颗粒的厂家,均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1分钱压倒一个大企业
众多大型药企折戟药品招标,导致了很多药品从市场上彻底消失。
从另一个角度看,在“安徽模式”下,医药系统已经出现了两种极端情况,一方面基层医生因为药价太便宜,不愿“开”基本药物;另一方面,由于中标价格过低,基本药物也很难找到供应企业。
此前,国家发改委就经典老药在市场消失的话题,组织行业内的关键企业开会商讨对策。由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下称“信谊”生产的一款名为“乙酰唑胺”药品已经断货,主治青光眼。其价格从12元一度被发改委调整至17元,调价让生产该药品的信谊看到了恢复生产的希望。
“我们原先的原料从北京双鹤采购,可是双鹤由于成本的关系不再生产原料,我们决定从国外进口。”信谊核算发现原料进口后,该药制造成本为20元。
不过很快,随着发改委将该药的价格从17元又调回12元,正在进行的进口原料药注册申请,也随即中止。
自基本医药目录制度实施以来,仅信谊旗下就有十多种老药退出市场,停止生产。事实上,经典药品的缺失,让这一市场拱手让给外资跨国企业,其产品价格平均为国内价格的5倍~10倍。
“现在包括山东、四川、黑龙江等省的招标文件中,都明确表明,招标价格将参照之前招标的省份来制定,要比前面低,这种‘越招越低’的情况让企业难以为继。”于明德表示。
以复方丹参片为例,某省60片装的中标价格为0.95元,而“药材网”上根据国家药典公布的原料药采购价格就为2.95元,这还未计算人工、房租、水电、税收。这让经典老药的市场前景十分暗淡。
于明德指着中国地图表示,从北向南数,中国市场数得着的大型医药集团,几乎都在“安徽模式”下栽了跟头,包括哈药、东北制药、石药、华北制药、北药、新华制药、上药、康恩贝、广药等。“商务标,往往1分钱压倒一个大企业。”于明德表示。
药品安全监管隐患
去年,为规范药品的招标采购,卫生部64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规范基本药物省级集中招标采购的56号文,提出了“双信封和带量招标”的创新模式。
一位医药企业高管表示,新的招标模式呈现出了一些问题:首先即是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严重,一些地方“歧视性”的招标规则加重了省外投标企业的负担;
其次,中标价格差异过大,原研、首仿、单独定价以及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引起的中标价格差距达到几倍甚至更多,造成了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同时,“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难以体现,基本药物唯低价中标,使一些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质量内控标准较高的制药企业常常很难中标,不可避免地给药品安全监管带来隐患。
“国家对于品牌药企,应该有差异化的定价政策,现在仅按照原研、首仿和仿制来划分,过于笼统。”信谊的一位高管表示。
竞标如此激烈,也与我国制药行业目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有关。根据我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的统计,2009年制药工业销售额前十强企业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4%,百强企业为42.2%。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个别品种有50多家企业可以生产。
从招标政策实施的效果来看,大型制药企业并未因竞争的加剧而变得更为强大,事实上,随着在各地招标采购中的“失利”,大型制药企业正在经历阵痛。
一位化学工业制药协会官员表示,仅在项目层面的管控尚显不够,“如何细化大企业扶优做强的政策,如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明确行业发展指导目录,对于大企业审评注册给予优先,对于招标、医保、定价等给予倾斜,同时提高GMP标准,鼓励优势企业提高药品标准等。”
去年11月,工信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共同制定的《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基本药物销量前20位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应达到80%以上,“美国实现这个目标用了80年,我觉得中国实现这个目标,起码要用20年。”一位多年从事医药行业人士表示。
来源:药品资讯网信息中心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