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药产业进入“临界点”


时间:2011-06-01





  “一周前还是每斤六七元的价格,现在已经40多元了,甘肃产的党参价格涨得实在离谱。”在贵阳市花果园中药材批发市场,华佗草行的老板颜山水说,“80%的中药材都在涨价。



  中医药被视为中国的“国粹”之一,也因简易、有效、廉价而长盛不衰,可近几年来,中药材价格不断上涨,今年以来,更是进入新一轮涨价“高峰期”。

  据中国中药协会从全国300多个站点收集的数据统计,今年5月与去年同期相比,所监测的537种中药材中,有371个品种价格上涨,占总量约69%。其中涨幅超过100%的品种有47个,占总涨价品种的12%;而涨幅超过300%的品种有8个,占总升价品种数量的2%。其中,太子参、白前、土龙骨、五加皮等,涨幅均超过400%。

  贵阳市中药生产管理办公室主任刘玲说,中药材价格上涨固然有游资炒作因素,但背后更暴露出中药行业发展诸多远虑近忧,野生资源枯竭、科技推广滞后、恶劣天气影响等复杂因素,都推动了中药材价格迅猛上涨,加剧了中药材供求失衡的矛盾。

  中药产业是新兴朝阳产业,但在盲目采收的生产方式下,中国道地的野生中药材却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短缺甚至枯竭的局面。

  贵州是中国四大道地药材产地之一,而当地野生中药材资源却因过度采挖而严重“透支”,不少物种已濒临灭绝。据统计,在中国处于濒危状态的近3000种植物中,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70%。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市场知名度和认可度不断提升,以及国内的巨大医疗消费潜能,中国医药经济开始进入发展黄金期,但市场需求增长的同时,科技“短腿”却导致种植规模难以升级。

  贵州省农委科教处处长曾庆鸿说,由于缺乏人才、技术等支持,贵州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面临困境,中医药在关键技术上尚无大的突破,有些方面甚至还是空白。从事中药材种植的多为农户和小企业,种植管理粗放,在贵州人工种植的近200种药材中,筛选出优良种源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品种不到10%。

  贵州是全国四大中药产区之一,已查明的各类中药资源达4802种,其中药用植物4419种,占全国药用植物种类的35%。贵州信邦中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贺定翔说,随着野生资源的加速枯竭,要通过现代技术大面积人工驯养、科学种植解决供需矛盾必将有个过程,而目前这中间的“空档”期在市场因素下加剧了原料供给矛盾,资源大省面临产业滞后的“尴尬处境”。

  “这次中药材涨价,给了中药研究的规范化和中药种植,乃至生产的规范化一个紧急提示。”贺定翔说,目前中药材主要依靠药农的自由种植和供给,而很多药材就集中在几个地方,只要有游资进入,很容易就参与控制,给中药材涨价提供了空间,而政府管理部门“多头治药”的局面,客观上造成监管乏力。

  一些业内人士提出,中国应尽快建立药材储备机制,在市场出现严重波动时,补给市场,遏制炒作,维护中药材市场的价格稳定。同时,中国必须尽快建立野生资源濒危预警机制,加强中药材新品种培育及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替代品研究,推动中药产业现代化,破解多头管理格局,弘扬中医药文化,提升国际影响力,使中医药产业在规范化进程中逐步走向世界。

来源:新华社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