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与挑战并存医药企业当自强


时间:2012-01-30





2011年,中国医药企业在政策调整以及行业发展不利因素增加的环境中浮沉,企业或立于风头浪尖,勇攀高峰;或遭遇暗礁,沉于谷底。对以往企业的兴衰进行客观分析,对今后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进行冷静研判,或可使企业在面临挑战时知道如何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在面临机遇时如何抓住发展先机。

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机会难得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人士最近表示,去年中国医药产业保持平稳增长,今后行业仍总体呈现持续向好态势。艾美仕市场研究公司(IMS)也预测,中国有望在2015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

点评:

真正“有准备”的企业将在行业的增长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很多企业都在思考:他们近年取得的业绩究竟是基于企业核心能力建设的“内生性”因素,还是基于行业驱动的“外源性”因素?

截止到2010年年底,我国40~60岁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5.76%,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显著特点就是患病率大幅度提高。老龄化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带动中国医药消费需求迎来新一轮更加快速的增长。我国医药工业连续10年保持20.8%的增速,未来10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复合年增长率有望达到22%,预计到2019年达到73813亿元。此外,新医改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改善居民医疗保障水平,截至2010年,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已覆盖超过12.8亿人口,形成了以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合”为主的医保体系,覆盖全国90%的城乡区域。随着医保体系的逐步完善,居民医疗报销水平的稳步提升,都将极大刺激药品消费市场,带动行业的快速发展。

如何走出中药材成本波动困局

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537种中药材中有84%涨价,平均涨幅109%,涨幅超100%的品种达96个。进入2011年,情况也不容乐观。2011年4月与2010年4月相比,在537种中药材中,有399个品种价格上涨,占74%,个别品种涨幅甚至超过了400%。有关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并对其中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进行了整顿。如2011年7月18日前后,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对甘肃陇西地区20多个中药材存储仓库进行了全面检查,查处浙江南方药材有限公司等多家囤积商户。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0月底,全国的537个药材品种中,同比价格下降品种为245个,约占总量的46%。

点评:

多品种中药企业陷入困境,单品种中药企业浮沉颠簸,凸显中药上游掌控权的重要性。

自然灾害、药农种植成本上涨和药材季节波动性是药材价格上涨的原始诱因。大量资本进入药材市场,囤积居奇成为价格暴涨的主推原因。随着国家对中药材价格的日益重视,中药材价格波动幅度将受到一定控制,为避免原材料价格对公司利润的影响,中药材生产企业应当加强对上游中药材的控制力度,通过自建中药材生产基地等方式控制上游价格波动,保持公司业绩稳定。

政策东风助推生物医药发展

2011年8月,华兰生物贵州5家血浆站关停,影响产能达75%,造成市场血液制品供给紧俏;同年10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疫苗供应体系建设规划》,要求到2015年,初步建成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疫苗供应体系,中央财政对该领域重点项目的投资规模约为94亿元,其中新型疫苗和保障性疫苗被业界看好。

点评:

强势政策迫使“一直活得还不错”的血液制品企业重新考虑自身产品结构;疫苗成为发展机会。

长期以来,我国生物医药制品处于低端重复建设的粗放状态。生物医药四大产品之一的血液制品虽然在国内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且收益率极高,但受到原料制约,产能受到限制。相对于国际上同量血液原料能够提取至少15种产品的水平,我国仅能提取5~7种左右。疫苗产品符合保健型医疗转型需要,并受到政策扶持。从以上两点事件来看,未来由政策主导、由产品撬动的生物医药产业升级趋势已经浮出水面。

医药流通迈入“三国时代”

2011年通过收购包括河北乐仁堂和佛山南海在内的40家医药分销和零售企业,国药控股在全国的分销网络已经基本完成布局;新上药正式实现100%控股中信医药,2011年4月20日,上药集团及下属上海医药分销控股有限公司与中国邮政集团下属中邮物流签订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共同创建覆盖全国的新型医药物流配送网络;2011年北医股份已在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24家全资、控股子公司,全国网络布局取得阶段性成果;2011年9月,九州通与辉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为辉瑞产品在中国区的代理商,并获得渠道管控权,2011年12月,九州通与华北制药成立合资公司,主业为医院配送、基药配送和物流服务。

点评:

医药商业流通企业做大容易做强难,并购容易整合难。

延续2010年的强大并购趋势,“十二五医药流通规划”中的1~3家年销售过千亿元的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集团——国药、华润、新上药继续高度集中医药流通环节。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将是目前的3倍,而医药流通行业的集中度有望从目前的30%上升到70%。在国药、上药、华润三巨头挑起的并购大战助力下,中国医药商业的集中度和盈利能力在不断提升,医药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将逐步得到加强。



电子商务向医药领域渗透

2011年6月20日,被视为医药电子商务里程碑的淘宝医药馆正式上线,上海复美大药房、北京金象大药房、杭州九州大药房、江西开心人大药房以及云南白药大药房等五家药房首期入驻淘宝商城;同年7月8日,淘宝医药馆以资质欠缺被注册地的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查处;继腾讯拍拍网和淘宝商城之后,国内另一大电子商务巨头京东商城携手九州通进军医药电子商务业务,双方的合作将采取合资模式,京东360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将参股九州通旗下北京好药师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双方将以好药师公司作为平台,发展医药电子商务业务。很多品牌药企业也都希望借助或自建网络平台,实现规模扩张。

点评:

发展电子商务需要符合政策,需要专业人士操盘和专业机构合作。

早在2005年,京卫大药房网上药店就获得由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这是目前国内首家获得网上药店经营许可的企业,标志着中国网上药品零售时代正式拉开帷幕。然而,截至目前,医药电子商务“商对客”(B2C)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究其原因,除了政策因素外,运营体系(如医保、医院、网上药店联动)不健全、信息共享系统落后、配送难度大的因素也直接制约业态发展。总之,我们可以预见到医药电子商务的大好形势,但目前医药电子商务还是处于较稚嫩状态。

价格问题呼唤市场调控

2011年11月13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播出了《招出来的高药价》:记者对随机选取的20种药品的出厂价、中标价和医院的零售价进行了调查,指出这些药品从出厂价到医院零售价之间的中间利润都超过了500%。2011年12月中旬,一个曝光药品底价的网站在网络上迅速窜红,并引来多方关注。网站主体——“药品底价目录”共涉及药品14000多种,囊括了大部分老百姓的日常用药。

点评:

“暴利”?还是“亏损”?各方各说各理,药价仍是备受关注的高敏感话题。对此,企业应该有新的利润支撑“法宝”。

“药价”一直是业内最敏感的问题,一边是政府大刀阔斧地压缩中间环节,采取各种措施压低药价;一边是医药企业大喊“中标价过低”无法维系正常生产供应;还有一边是媒体频繁报道“天价药”内幕,引得公众一片哗然;更有所谓“草根英雄”自我曝光医药行业内幕,呼吁行业道德。药品独特的商品特性决定它必然在“商业”与“公益”的夹缝中生存。笔者认为,其问题核心就是一个市场化的问题,政府容不容得市场调控体系充分进入目前还处于封闭、计划性的医疗体系中去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尽管价格调整不是最佳办法,但确实是治理当前混乱局面的一个硬办法。

中外联手“剑指”仿制药市场

2011年6月3日,海正与辉瑞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合作生产、提供高质量的药物,通过全球的营销平台实现有关药物更广泛的商业化,研究和开发专利到期药物。同年7月22日,先声药业集团与默沙东正式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中国成立合资企业,在重要治疗领域内广泛地提供优质药品。2011年9月6日,复兴医药与瑞士龙沙集团在上海成立合资公司,瞄准中国市场急需且具有高技术壁垒的仿制药物。

点评:

仿制药是块“大蛋糕”,全世界医药企业都盯着它。借助外企技术实力,迅速实现抢仿,占领市场,比的不只有实力,还有眼光、速度。

全球最畅销的降血脂药物“立普妥”在2011年11月失去专利保护。IMS预测,2015年全球药物市场将达到1.1万亿美元,届时价值高达1600亿美元的品牌药将失去专利保护,全球仿制药行业将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时期。由于专利保护到期,跨国药企将面临仿制药的巨大冲击。与有规模的中国药企联合,尽量减少利润损失成为外企重要的在华策略之一。目前欧美医药市场需求持续下滑,而新医改带来的市场扩容让中国成为跨国药企的主战场。在跨国医药巨头纷纷加码中国业务之时,国内药企急于敲开西方大门,中外联合局面就此确立。

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2011年9月,由华北制药独家研发的“药用辅料级基因重组人血白蛋白”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生产许可证”,标志着这一填补国内空白的重组人血白蛋白技术已经成熟,在国内首次具备了重组人血白蛋白产业化的能力,向产品投入市场迈出重要一步;2011年10月,天士力的一类生物溶栓新药普佑克成功上市;2012年1月,先声药业历经12年研发的全球首个小分子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艾得辛正式进入临床使用,该药于2011年8月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及药品注册批文,是一个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标志着我国“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又取得重要成果。

点评:

倾力打造“重磅”新药,行业回归产品时代。

从上述上市或获批新药的研发路径来看,企业现已成为新药研制、技术创新的主体——依靠国家专项扶持,吸引资本进入新药研发产业链,并依托企业自身优势使研发链与产业链、市场链对接。卫生部科技厅负责人近日表示,经过“十一五”的努力,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下,全国已有16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20个品种提交新药注册申请,还有10多个自主研发的新药在发达国家进行了临床试验,18个品种完成全部研究,36个品种处于Ⅲ期临床研究阶段,96个品种处于Ⅰ、Ⅱ期临床研究阶段。“十二五”期间中国创新药物与专利仿制药物将进入繁荣时代。只有拥有优质产品的企业才能真正做到价值回归。价值创造和模式创新是医药企业发展的整体趋势,没有好产品一切均为空谈。


来源:中国医药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