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国内外,药品流通行业注定是一个微利的产业。根据主要上市公司的年报,我国最大的医药流通企业国药控股、华润医药和上海医药的2016年净利润率分别为3.8%,4.2%和2.5%。相比较而言,国外的医药分销巨头的净利润率则更加微薄:2016年,排名美国前三位(亦全球前三位)的麦克森、美源伯格以及康德乐的净利润率仅为1.21%,0.97%和1.17%(图)。
从表面上来看,如此极其微薄的利润率显然对企业发展构成明显挑战,但这却也是医疗改革和药品流通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不仅如此,微利商业模式还有更为积极的一面,它不仅能挡住外来的新竞争者,同时也能塑造药品流通行业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了保证利润,企业必须建立足够的规模和效率来有效降低成本,与此同时还需要开发各种创新性的增值服务来满足上下游客户的需求并创造更多的盈利机会。
相比较而言,美国药品分销巨头们虽然净利润率更低,但在企业的营业收入、应收账款周期、库存周转天数等各项指标方面明显优于国内企业。在这其中,美国第二大药品分销企业美源伯格显示了其最为高效的运营效率。在整个2016财政年度中,它以区区的2.9%的毛利率和1.9%的营业费用率完成了超过140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并创造了约1%的净利润率水平,其运营效率可见一斑。
有基于此,在2016年末发布的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十三五”规划中,国家商务部将“培育形成一批网络覆盖全国、集约化和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大型药品流通企业”明确定义为从2016年到2020年我国药品流通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并明确了“提升行业集中度”、“优化药品供应链管理”、“推进‘互联网+药品流通’”、“培育发展中介服务”等多项行业发展主要任务。
无独有偶的是,在2016年末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中,同样提到了“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药品出厂价格信息可追溯机制,形成1家年销售额超过5000亿元的超大型药品流通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批发市场总额的90%以上”的目标,这无疑将是拥有上万个药品批发企业的中国药品流通行业的一次重大升级。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十二五”末的我国药品流通业已经形成国药控股、华润医药和上海医药3家年销售超过千亿元以及年销售额达到500亿元的九州通这四个全国性的医药流通巨型企业,以及24家年销售额过百亿元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从2016年的年报上来看,在行业增速放缓的压力之下,医药流通前三强巨头仍保持了稳健的增长,这对于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显然意义重大。
相比较于收入的增长,稳健的财务状况对医药商业公司通常更为重要。药品分销业务历来对资金要求高,如果分销企业的上下游占用资金的时间周期过长,特别是医院回款周期长,将使医药商业公司不得不不断筹集资金用以维持现金流,从而让越来越高的财务费用侵蚀企业的净利润。虽然国务院和卫计委文件一再强调加快医院付款时间和降低药品生产流通成本,但回款周期和医药商业公司的应收账款问题依然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大挑战。
对此,2017年初国务院发布的13号文件中,在“加强药品购销合同管理”再一次强调了“将药品按期回款情况作为公立医院年度考核和院长年终考评的重要内容”。从最近发布的年报来看,2016年的国药控股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同时,财务费用出现了小幅度的下降,与此同时在2016年报中国药控股明确提出了“在财务、人力资源多元融运营管理信息化采购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管控,费用率、应收账款余额占收入比、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进一步下降。资金效率进一步改善,经营风险进一步下降,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的表述,充分显示了我国大型医药商业公司经营者们对财务健康的愈加重视。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