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地区,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发展现代物流对于优化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和提高地区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战略意义,并已着手研究和制定有关物流规划与政策。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误区。
误区一:将发展现代物流的目的与发展现代物流的手段混为一谈
脱离我国尚处于现代物流初级发展阶段的现实,认为发展物流就是添置现代化设施和高技术装备,片面追求或热衷于现代化、大型化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及信息通讯技术的更新,在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社会综合运输体系以及流通中心等结点系统的物流管理和运作效率相对滞后的情况下,这种不切实际盲目追求高技术含量的结果只能导致物流费用的进一步上升和物流资源的新一轮浪费,企业以及社会整体的综合物流效益将因此变得更低。
误区二:将现代物流系统等同于“物流 运输 仓储 信息网络”
认为只要具备相关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存在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等客观物流活动与需求,就可以经营和运作物流。
企业或政府部门之所以存在这种思想,根本原因还是来自于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小生产意识。现代物流是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产物,现代物流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同时也是通过物流组织的专业化与协作化提高对物流资源有效整合的能力,并刺激新的物流生产力不断形成的过程。因此,如果以小生产的意识去发展,不仅传统储运向现代物流的转型将无从实现,还会在更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物流效率和地区经济整体竞争能力。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