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神华褪色面临再出发 再获“先行先试”权


时间:2010-09-06





  经济特区建立30年,演绎出无数精彩故事,创造出震惊世界奇迹。30年前,这里是中国人看世界的“窗口”、最大的“梦工厂”,无数创业者怀抱着梦想来到这里,用智慧和汗水打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与骄傲。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特区能否继续大胆前行,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从近期中央给予特区的一系列新政策、深圳等特区推出的各项改革举措,人们看到,经济特区在挑战面前,仍在奋勇前行。

  新挑战:“特区不特”面临成长的烦恼

  深圳梅林关,夜幕降临,25岁的杨山山穿过关口的人行通道,正等候公交车回关外的家。在深圳最繁华的华强北一家电子制造业公司做人力资源工作的他,面对深圳市区动辄三五万元一平方米的房价、一个单身公寓也要1500-2000元的房租,每月3000元工资立刻相形见绌。为此,杨山山不得不每天至少花上三个小时挤在拥堵的公交车上穿过拥堵的梅林关。

  在深圳,每天都有几十万年轻人和杨山山一样过着“两栖”生活,工作在关内,居住在关外。这位来自安徽六安的小伙子大学毕业后带着梦想选择了深圳。“我觉得深圳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有吸引力,机会也没有以前那样多,特别是年轻人,在不断高企的物价下,生存相当困难。”杨山山说。

  的确,与当年“孔雀东南飞”的梦想年代相比,对年轻人来说,深圳神话正逐渐褪色。

  五年前,一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网文激起千层浪。在民间对深圳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的同时,深圳市委市政府同样意识到深圳发展面临“土地有限、资源短缺、人口不堪重负、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四个“难以为继”的严峻挑战。 在深圳走下“神坛”的背后,是中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慢慢不“特”了。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设立经济特区,到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新区,再到2007年新批准的成渝“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和武汉、长沙“两型社会”综改区,以及2008年新批的广西北部湾新区,今年4月,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沈阳又新辟了“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相隔一月,获得特殊扶持政策的“中国-喀什经济特区”宣告新生。由此,中国的“特区”布局,已经从南至北,由东至西,由经济改革向社会综合改革全面、梯度展开,而不仅是30年前的四个老特区。

  在前不久召开的“广东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高层理论研讨会”上,专家们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教训归纳为:特区政策优势在弱化,改革思想在淡化,改革锐气在减退,发展速度在减缓。

  而在今年5月末举行的深圳市人大会议上,兼任代市长的王荣向全体代表坦言深圳正面临资源瓶颈、二元结构、国际化水平不高、人口压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不高及政府职能转变差距等六大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

  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李罗力教授说,除了这些看得见的挑战,更重要的是,还有些无形的挑战在制约着深圳未来的持续发展,特区不得不面对更为复杂、更为现实、更为刚性的利益冲突。

  特区范围扩大拓展新空间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一条东西全长逾90公里的边防管理线把深圳分为“关内”与“关外”。“关内”是原经济特区,罗湖、福田等区高楼林立、主干道花团锦簇、绿树成荫,一派现代化都市气象;而“关外”的宝安和龙岗等区,城市化远不如“关内”,犹如身处另外一座城市。深圳市规划国土委提供的数据表明,从每平方公里GDP产出比较,特区内是特区外3.5倍。不仅如此,还形成了罕见的“一市两法”的城市二元结构。

  珠海、厦门特区同样如此。厦门特区虽然没有“关内”“关外”的防线,但传统上所说的厦门市,只是指岛内的湖里区和思明区,而岛外的4区因“一桥之隔”而成为“关外”,岛内外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巨大鸿沟:岛内两个区城市化率超过97%,已趋饱和,目前常住人口占全市的60%,人口密度是岛外四个区的16倍。

  就在“还要不要特区”“特区优势不再”的争论声中,今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深圳、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市行政区域,正式宣布继续实行经济特区政策。

  这意味着深圳经济特区比原先扩大了4倍,从原有的396平方公里扩大到1953平方公里。厦门特区终于得以从厦门岛内的思明、湖里二区扩展至陆地的海沧、集美、翔安、同安四区,特区面积由131平方公里扩大到1573平方公里,“长大”了11倍。紧接着深圳、厦门两市均宣布7月1日前制定的经济特区法规7月1日起适用于扩大后的经济特区。围绕特区扩区,深圳、厦门均大力推进全市一体化建设,实现城市功能布局的提升优化。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