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销售的蔬菜能够实现流通过程的全程可追溯吗?”在北京一家菜市场,居民韩建坤一边拿着手里的蔬菜,一边问摊主。
菜市场给出的答案大多是否定的,“我只知道这些蔬菜来自山东,具体来自哪里,我们也不清楚。我们大多数时候只跟批发商谈价钱和蔬菜的质量。”摊主告诉韩建坤。
韩女士是一位家庭主妇,购买新鲜蔬菜、肉类以及禽蛋是她每天的主要工作之一。她告诉记者,宁愿贵一些,她也愿挑选最新鲜的蔬菜,这样质量和营养都会有保障。
不过,韩女士从来不知道她所购买的蔬菜产自哪里、如何运输到北京、在流通过程中采取过什么保鲜保质措施;更不知道这些蔬菜如果出现问题,该如何追溯问题的来源。而同韩女士一样,有这种困惑的市民不在少数。
值得庆幸的是,国家今后将重点建设肉类、蔬菜的流通追溯体系,来保证消费者的权益。日前,商务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对肉类、蔬菜的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做了具体规划。而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给出试点建设的时限是3年。
而在这3年的时间里,要想建成一个完善的质量追溯体系,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技术:如何控制成本?“物美很早就已经开始进行生鲜和肉类的可追溯体制建设,到目前,物美销售的所有肉类以及80%以上的蔬菜都能够追溯到生产阶段。”物美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供应链总监冯邵桐告诉记者,物美只有一部分联营的蔬菜尚未实现全程可追溯。
冯邵桐介绍说,目前物美销售的蔬菜和肉来基本上来自基地采购,并具备农药残留检测能力,包括设备和人员,每一个环节都有完整的信息记录。
而事实上,物美肉类、蔬菜的可追溯,只是一种机制上的可追溯——即物美寻求、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在生产基地进行质量检测,合格后进入物美卖场。但并不是所有生产基地的蔬菜都实行统一管理,其中一部分由不同的农户经营。所以,这些蔬菜实际上无法追溯到具体生产户的。“这需要信息化的控制,但信息化追溯的成本太高。”冯劭桐说,信息化追溯要给蔬菜流通提高多大成本,并没有具体数字,但以他的经验来看,至少要在5%以上。因此,物美仅对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进行条码的信息化追溯。
同样有着多年供应链工作经验的陈锐也认为,投资一套完整的信息化系统需要不菲的资金。他说:“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了上一套完整的ID技术系统,已经投入了1000多万。在该系统下,肉类产品从原料采购、加工生产、物流、销售过程100%实现了信息化可追溯。”
陈锐告诉记者,目前,双汇、雨润、金锣、众品等几大肉企总的市场占有率仅为5%。也就是说,中国的肉类市场,绝大部分还是靠中小企业支撑,而中小企业是无法投入这样的资金完成质量追溯体系的。“因此,要想实现中国肉类产品的全部可追溯,短时间内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好在,商务部的试点全部为大城市,试点环节为大型连锁超市和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相信有了试点的带动,有可能慢慢推广开来。”
而作为技术供应方——博科资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顾问王颐中证实了冯劭桐与陈锐的说法,他说,以国内目前比较流行的RFID技术来说,核心技术是一种芯片,价格非常贵。目前这种记录信息的技术也主要应用于价值比较高的产品,但是对于蔬菜、肉制品这种价值比较低的农产品来说,会极大地提高其成本。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