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港航物流业加速崛起


作者:张中宝    时间:2011-06-21





  近日,记者来到日前已动工的海口港马村中心港区,这里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施工,这一片黄土之地3年后,将崛起一个新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区,带动海口港航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作为临海省会城市,港口一直是海口的重要交通资源。如今随着海口港一期、二期建成投入使用,马村港区开始动工,以及今后马村港扩建、马村港区物流园、新海综合物流园区等工程的建设,未来,港航物流业将成为海口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极。

  初步形成港航物流服务体系

  我省是一个热带岛屿省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海运是全省对外经济联系的最主要运输方式。目前海口进出岛9成左右的货运量和4成左右的客运量均通过沿海港口完成,港航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命脉。

  海口则随着汽车、光伏、医药等大型工业项目的建设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原料、设备和产品进出大部分需要通过海运,港口已成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发动机。

  通过依托港口优势,海口积极发展临港物流业,协调港城关系,拓展港口的物流、信息、保税、商贸、金融等相关服务功能,实现港口经济的全面繁荣。

  作为我国沿海25个重要港口之一,海口港则是海口港航业发展的坐标,其吞吐量约占全省港口吞吐量的60%左右,成为区域综合交通的重要枢纽。2005年至2010年,海口港吞吐量由2164万吨增长到3753万吨,年均增长11.6%,集装箱运输发展迅速,在环北部湾港口中独占鳌头,吞吐量由21万TEU(标箱)增长到61.3万TEU,年均增长24%。

  大型和专业化泊位比率低

  “尽管海口港航物流业发展迅速,但是其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市场占有率低,整体盈利水平仍然较差。”海口市交通运输和港航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目前海口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小,管理水平不高,功能单一,企业间缺乏纵向与横向联系,跨区域、跨企业、多联式的社会化物流服务功能有待加强。

  同时,码头泊位等级低,深水泊位、专业性泊位少,专业化程度不足、布局不合理,已成为海口港口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海口万吨级深水泊位只占总泊位的10%左右,而且尽管近几年来,海口加大对港口的投入建设,但是海口专业货运码头、深水泊位仍然严重不足,且普通散货、件杂货码头过剩。

  海口市物流行业协会秘书长余则安介绍,港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海陆空物流联运体系,形成互为补充,互为依赖的运输格局,但是目前海口这种联运体系尚未形成。

  他说,从世界发达航运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港口吞吐量的大小与是否形成发达的铁路、高速公路体系运输密切相关,与港口加工区的产业发展规模密切相关。而目前,海口货物运输仍然主要依赖海运,这种“路网瓶颈”制约了立体运输体系的形成,同时海口临港工业、临港贸易起步晚,规模小,港口吞吐量的90%为省内企业服务,因此,海口需要打造立体联运体系,带动港口运输业务向国内乃至国际延伸和拓展,加速港航物流业发展。

  以港口带动产业发展

  面对港航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瓶颈,海口一直在努力寻找解决的途径。

  “海口需要靠港口带动产业开发,靠产业拉动港口建设,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而依托港口资源优势,海口完全能够整合琼北岸线资源,培育和发展港口物流业,促进港口向物流时代转变。”海口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说。

  《中共海口市委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若干意见》指出,海口将完善以港口为枢纽的交通体系,壮大以港口为依托的工业经济实力,并整合海、陆、空港口资源,以港口为辐射源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逐步建设以港口物流为主干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形成以港口带动产业发展的港口经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而根据《海口市物流发展规划》,到2020年,海口将建成以水路运输口岸通道为主,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功能为辅的,内外贸物流并举、集装箱和散杂货物流并重的物流综合服务体系的临港物流园区,建立安全、高效、通畅、便捷的港航物流体系,最终打造成背靠大陆,面向东南亚的国际物流重要节点。

  同时,海南港航控股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计划分别在新海港和马村港后方建设综合性物流基地和临港物流园区,形成一批有规模、有特色、辐射力强的大市场,把海口港建设成为环北部湾集装箱中转主枢纽港及区域物流中转集散中心,从而把该港由第一代港口跨越到第三代港口,逐步实现“区港联动”,带动海南服务业和贸易业的发展。

  
来源:南海网-海南日报 作者:张中宝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