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已经引起了国内和相关国家、地区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日前,《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正式发布。该《行动计划》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为“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绘制了路线图。
近日,文化领域的多位专家就此接受了国际商报记者的采访。专家们纷纷表示,《行动计划》对于中国文化企业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是走向世界舞台的重要契机。我国文化企业应当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特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资源及市场充分结合,生产出满足这些国家和地区人民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产品,创造出满足其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的文化需求市场,借助这一历史机遇,形成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
遵循市场规律办事
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学部长兼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行动计划》是文化领域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是着眼于我国中长期对外文化发展战略的系统性规划,需要与政策、设施、贸易、资金其他四通紧密配合,而且需要推动文化交流、文化传播与文化贸易整体创新,才能真正落实。
目前,我国文化领域基本完成转企改制的阶段性任务,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爆发期和文化消费的繁荣期正在到来,全国性的文化大市场正在形成,这为我们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输出文化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但从目前来看,文化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一带一路’沿线近70个国家和地区,历史、习俗、语言、宗教、教育水平千差万别,文化需求自然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可能用一套标准化的体制和产品去适应和满足,必须做好对象国的文化市场调查,充分了解和评估其真实的需求,知己知彼,一国一策。”范周表示,我国目前的文化产品内需性特征明显,真正面向国际市场打造并且取得持续成功的文化产品甚至品牌还非常少。
对此,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宫玉选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当前我国的出口模式是以中国市场为对象开发产品,先在中国卖,然后再出口,而非以国际市场为对象,没有从对象国的市场需求出发,这就注定了我国的文化产品在国外会有很大的文化折扣。
另外,宫玉选认为应当根据国外受众的关注点拓宽产品领域。比如,有些中国文化产品听起来很高大上,但不能作为拳头产品,受众面窄。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的普通老百姓可能更对中国的饮食、武术、中医等感兴趣,这方面的市场需求也就更大。
切实发挥平台作用
《行动计划》提出以“政府主导,开放包容;交融互鉴,创新发展;市场引导,互利共赢”为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包括健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完善“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等。
范周表示,这里既包括实体平台,也包括非实体的平台。实体平台例如推进部省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国文化中心,可以长期发挥文化交流合作的阵地作用。目前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已经设立了十几个中国文化中心;非实体的平台,例如“一带一路”主题的各类艺术节、博览会、交易会、论坛、联盟组织、公共服务等机制的建设,促进其品牌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但如何最大化发挥平台的作用值得深思。”范周强调,完善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一定要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民间文化交流,发挥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力量,真正实现民心相通。
宫玉选则认为,虽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迫切需要政府提供积极务实的包括搭建平台在内的服务,但是目前有些平台提供的服务很有限。例如,政府有的时候搭好一个平台,但随着活动结束,这个平台也停止运作甚至解散。这种平台不仅持续性不够,效果上也未必能达到预期。他认为政府可以搭建更多的桥梁,也可以委托一些机构去做平台。(曹建华)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